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为重要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几百年来历经巴黎多次革命战火而仍然留存至今的重要建筑。巴黎圣母院本身历经多次破坏和修复,本身就是一部层层叠叠的石头史书。作家雨果似乎对巴黎的建筑和城市特别有感情,在《巴黎圣母院》(1831年)、《悲惨世界》(1862年)、《九三年》(1874年)等书中,都用了很大的篇幅,详细描绘了巴黎的街道、下水道、重要的建筑物,让我们得以领略历史上的巴黎景象。
在《巴黎圣母院》书中,雨果用了整整一章,描写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以及站在圣母院楼顶俯瞰巴黎的景象。对于如此壮观的建筑物,我摘录了书中的精彩语言如下:
圣母院的门脸,建筑史上再也没有比它更为壮丽的篇章了。正面三座尖顶拱门,锯齿状飞檐层浮花刻镂,有二十八座列王塑像的神龛,中央巨型花瓣格子窗户两侧有两棂侧窗,那高高单薄的梅花拱廊以细小圆柱支撑着笨重的平台,还有那两座伟岸的沉黑钟楼,连同它们的石板前檐,上下重叠为雄伟的六层,构成和谐宏大的整体。
巴黎圣母院不可以称为形态完备、造型确定、归得成类别的建筑物。它已经不是罗曼式教堂,但还不是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是一座过渡时期的建筑。刚开始建造的时候,萨克逊人树立起圣母院中堂最初的一批柱子,是以开阔穹隆和希腊圆柱组成的柱廊,而十字军东征带来的尖拱式样,盘踞在罗曼式宽大斗拱之上,从此尖拱式样就压倒了一切构成这座主教堂的其余部分。然而,最初还未经考验,还有些胆怯,这种式样有时躲闪,有时扩展,有时收敛,好像是因为它感觉到粗壮的罗曼式柱子就在跟前。
基督教欧洲的建筑艺术是一个巨大的生长层,其中分为三个晶带,彼此独立而又互相重叠:罗曼带、哥特带、文艺复兴带(或称为希腊罗马带)。罗曼带是最古老、最深层的,它为开阔穹隆所占据,而以希腊圆柱的形式延续在最上面的文艺复兴现代层中。尖拱式样介乎二者之间。仅仅属于三层之任一的建筑皆是完全独立的、统一的、完整的。那就是尤米埃日寺院、兰斯主教堂、奥尔良的圣十字架教堂。但是,这三带的各自边缘互相混合、互相融合,像太阳光谱的颜色那样。从而有了复合建筑,有了微妙过渡的建筑。其中有一座,罗曼其足,哥特其中,希腊罗马其首,这是因为建造的时间长达六百年之久,岱当普城堡的主塔就是一个样品。但是,更常见的是两个层的混合建筑。那就是巴黎圣母院。
这种混合型结构使我们感觉到,建筑艺术的最伟大产品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社会的创造,与其说是天才人物的作品,不如说是人民劳动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留下的沉淀,是各个世纪形成的堆积,是人类社会相继升华而产生的结晶,总之,是各种形式的生成层。每一时代洪流都增添沉积土,每一种族都把自己的那一层沉淀在历史文物上面,每一个人都提供一砖一石。
在对巴黎圣母院恢弘的建筑外观驻足欣赏以后,雨果又登上圣母院的楼顶,展开了巴黎城市的画卷。《巴黎圣母院》叙述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对城市和建筑的描写也是十五世纪的巴黎为主。本书成书时间是1831年,距离1853年巴黎行政长官奥斯曼对巴黎进行大规模的改建还有20年时间,所以我想,书中所谓15世纪的巴黎,基本上与成书时的景象差别不大。不过,巴黎的城市形象在《悲惨世界》写作时已有很大的变化,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聊。
下面我摘录了关于巴黎城市描绘的文字如下:
十五世纪的巴黎,已经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巴黎城市包括三个部分:内城、外城和大学城。内城是塞纳河中间的一个河洲,是巴黎的发源地,是另外两座城的母亲,内城几乎全部是教堂,是面积最小的一块。大学城位于塞纳河的左岸,都是各种学院。外城是巴黎三大块中最大的一块,位于塞纳河的右岸,大部分都是宫殿。
站在巴黎圣母院向四周鸟瞰,三个部分之间街道交错连接在一起、难解难分。有两条平行的长街,延展不断,自南而北,与塞纳河垂直,整个贯穿三城。外城和大学城各有自己的一条大街,横贯各自区域,与塞纳河平行,迤逦而去,这两条大街与前述两大干线交叉,构成总脉络。巴黎街道错综复杂,四面八方纠缠散布,整个网就铺在这总脉络上面。
内城也叫城岛,宛如一只大船在塞纳河中央顺流方向,陷入泥沙而搁浅。船尾朝东、船头朝西。从巴黎圣母院看出去,是内城二十一座教堂的钟楼,时代不一、风貌各异、大小不同。而其中,圣母院的钟楼是最大胆挺拔,最精雕细镂、玲珑剔透,通过它那挑花抽纱似的圆锥,碧空一览无余,为一切钟楼所不及。
大学城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整体。从头到尾都是统一的完整的整体。四十二座学院均匀散布,到处都是,那无数屋顶,厚实,有棱有角、密集,这些美丽建筑物的形式多样的有趣屋顶,差不多都是同一几何因素构成的。在学院之间,有许多漂亮的府邸、圆顶拱门的公共澡堂、壮丽肃穆的寺院。教堂为数甚多,这些教堂高踞一切之上,仿佛许许多多和谐音调之中增添了一种和声,它们随时突破山墙的繁复重叠形象,展示出笔立尖箭、透空钟楼、针尖突入云霄的式样。
再转向右岸,外城的景象突然改变了特色。外城比大学城大得多,但格调不怎么统一,第一眼就可以看出它划分为若干大块,彼此很不一样。东边那一块有许多宫殿,四座府邸几乎互相连接,它们石板屋顶间插着尖削的角楼,倒映在塞纳河中。四座大厦背后是圣波尔行宫,有几道带彩色玻璃窗和小圆柱的长廊巧妙地与主体建筑相连。外城的中心是一大堆平民住宅,这些住宅拥挤着,好像蜂窝的一个个小穴,大片屋顶好似海洋的层层波涛,蔚为壮观。街道纵横交错,以菜市场为中心,星星般散射出千百道。光芒圣德尼街和圣马丁街,连通它们无数分支,互相盘结,犹如两棵大树枝杈纠缠,蜿蜒于整个区域。宫殿区和住宅区以外,从东到西,长长一带寺院,几乎横贯全境而为外城的边缘带,有广阔的郁郁葱葱的田园,它的界限就是巴黎的城墙。右岸密集屋顶中还有引人注目的第四个区域,那是拥挤在卢浮宫脚下的各座宫殿和府邸所构成的新地段,卢浮宫的主塔和它周围的二十三座侍塔,就像巴黎的守护大神,二十四个脑袋永远昂立,巨大的身子全都闪闪发出金属的光芒。
十五世纪的巴黎不单单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是结构单一的一座城市,是中世纪建筑艺术和中世纪历史的产物,是凝聚为石头的编年史。
辽阔 2017年8月11日初稿,2021年1月16日修订,2024年10月23日校订
斜体文字摘自《巴黎圣母院》 [法]雨果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管震湖译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