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我一开始没有告诉学生白色粉末和透明液体是什么,让他们观察记录这两种物品的特点,再让他们猜物品的名称。透明的白醋,根据气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能猜到。但是呈白色粉末的小苏打,由于学生日常很少接触,猜起来确实有难度。需要我多次给我提示和引导。在整个猜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致还是比较高的。我想这样,课堂至少应该比直接告诉他们名称,再观察特征会活跃一些。
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分装好的白醋倒进小苏打里。提示他们观察要点:看现象、听声音、闻气味、摸温度,并做好记录。在做实验时, 要求学⽣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迅速地⽤玻璃⽚盖住集气瓶⼝,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由于混合后的强烈反应, 各实验的⼩组不禁发出惊叹。在交流汇报实验现象时,我发现孩子们最多只能说到有很多气泡产生,而忽视产生气泡本质的原因——有气体的产生,所以这里需要强调。
在上课前,我就说了会请课堂上最认真的孩子上台来协助教师做蜡烛熄灭的演示实验, 为了达到效果,我邀请⼏位同学上台来,⽬的就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励他们积极进⾏科学探究。注意倒出气体要从被邀请上来的学⽣感到⼗分骄傲, 在学⽣⼩组实验时, 他们还充当起⼩⽼师,“教”⾃⼰⼩组的组员进⾏实验。
其中验证杯中的⽓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 学⽣通过看书也许知道⾥⾯会有产⽣的⽓体是⼆氧化碳, 并且知道鉴别⼆氧化碳的⽅法,有将混合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往燃烧的蜡烛上倒使之熄灭。 同时,应该引导学⽣注意, 之所以能让燃烧的蜡烛熄灭, 一是因为二氧化碳是不可燃气体,二是因为⼆氧化碳它的密度要⽐空⽓⼤,到处来会往下走。从而扑灭火焰 。这样更多的了解⼆氧化碳的特点, 此时许多孩⼦也许都认为这就是⼆氧化碳⽆疑了。 此时,我会告诉大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 教材上: 科学家经过了大量实验研究,才确定这是⼆氧化碳。让学⽣明⽩,科学研究时,需要大量的充分的证据, 不能盲⽬的凭借⼏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 最后总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新的物质,所以也是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