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星期二 晴 《园丁与木匠》第2天
阅读内容:引言部分 养育中的两大悖论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园丁与木匠》
尽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有玩耍的时间,但是当我们开始规划孩子的生活时,玩耍时间是最先被舍弃的。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思考了许久。生活中很多事情它不一定合理,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那一切似乎也就没什么不对的了。就像书中所说,其实大家都知道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可我们在排序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地把它往后排。说到底,我们虽然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却并不认为玩是孩子的“工作”,看不到玩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现在的教育模式,就如那副漫画所画的,应试教育之下,孩子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样子,老师眼中,孩子的脸已被分数所取代。实在可悲!
《十三邀》采访林小英的那期节目是近期大家热议的话题。其中所谈及的教育问题直抵心灵,是一场拷问。我佩服小英老师的大胆和直接。有两个观点我印象很深刻。第一,情商为什么一定要高才是好呢?她讲了她自己的个人经历,从小她就特别内向,特别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讲话,回答问题。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间问自己,对啊,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特别受欢迎的人才是好的呢?这是谁的标准?
还有一个观点,大家都意识到了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为什么不改?因为一旦撬动这个角,就意味着有一批孩子可能要“掉队”,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以上是自己凭记忆所写,原话见《十三邀》)真的很佩服林小英老师,说了大家都不敢说的问题。当全国人民都在卷的时候,为什么不改?因为如果我改了,别人不改,那就意味着我的学生要成为“牺牲”者,用孩子前途做赌注,谁敢?
说真心话,这两年听到的关于教育的各种声音最多,众说纷纭,观点各不相同。我不想抨击现在的教育模式,高考确实是最公平的一种选拔机制。但是当我们回看历史,我觉得教育已经渐渐脱离了为一个人终身奠基,培养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的初心。最近很火的《小巷人家》电视剧里有一集写到了恢复高考那一时期的故事,看了感慨颇多。现在的孩子不是不懂,是懂得太多。我们太看中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最基本的需求和渴望。
用朋友的话说,学前教育是特别佛系的阶段教育。因为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很轻松,想带孩子去哪儿玩,请个假没什么问题。上了小学之后不一样了,感冒请个假都得担心落下的课怎么办?这就是特别现实的问题。无论我们怎么和家长宣传游戏的重要性,当孩子要面临小学的作业时大家都会开始焦虑,两极反差,实在无奈。
作为妈妈,我很庆幸。从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特别宝贵的东西,他们总在不经意间让我反思自己。书里有句话:无论时亲生父母还是关心孩子的每个人,都是人类故事中最令人动容的一部分的见证人和主角,这使得成为父母本身就充满意义。这是最温情的一句话。就如这个小标题——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为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特定的样子,而是在彼此的相处、陪伴中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充满爱、尊重和接纳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肆意妄为”、大胆想象、天马行空。允许孩子有不一样的想法,允许孩子做自己,而不是成为另一个我们自己。
我曾带着很大自责深深地质疑过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是不是一个好妈妈。尤其弟弟刚出生不久,我总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姐姐特别大声。每一次失控自己都会特别的自责,生活的焦头烂额让自己濒临崩溃。可每当看到熟睡中的孩子,眼泪又会不自觉地落下。终于有一天,我觉得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暴躁和失控,接纳我不是一个好妈妈。面对两岁多的姐姐,我特别坦诚地告诉她,我爱她。请原谅妈妈的大声,原谅妈妈的不明白,以后妈妈会让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妈妈一下子没有办法做到一百分,但妈妈可以每天都很努力,很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一点点加分。希望姐姐一定要记住,妈妈不是不爱你,妈妈只是还不太知道要怎么做个好妈妈......
从那以后,每天睡前,我用抱抱姐姐,特别认真地告诉她,我爱她和爱弟弟一样多。同样的话,同样的拥抱也一样给了弟弟。从那以后,姐姐不再动不动发脾气,不再动不动就哭鼻子。很快,她就又变成了那个上蹿下跳的小猴子。
我总觉得成为妈妈是上天的恩赐,孩子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在敦促自己,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开启这本书的阅读之旅,让我可以重新审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