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四孩子(五四制的学制结构),小学优秀,初二烦班主任老师成绩下滑,家长学习专业课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孩子参加中训营后,有信心考前10。 孩子提出开学后不让爸妈管他用手机,让他自己管一个月试试,现在爸妈被迫把手机给了孩子,给过之后又担心孩子不自律,被手机控制,导致成绩下滑。 给他吧,又怕影响成绩,不给吧,又觉得不信任孩子,孩子终究需要自己长大,我们也不能看他一辈子,这是很多父母纠结的地方,我们就陷入两难的境地(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
例子:一爸妈在送杨老师去机场的路上说:孩子自己拿着手机不让我们管,有时候玩到很晚。但是也没影响学习,上学时不咋玩,就周末玩的时间晚,状态也挺好的。杨:人家把手机管理的这么好,咱能不能为好事祝福。孩子爸说:孩子没问题。妈妈说:不是手机有问题,就是别的有问题。杨:你是不是非得整出来问题才行?孩子挺好的,是不是非得找几个事来证明这个孩子有问题吗?
(一),家长心态问题:没事别老找事,孩子他想试,还没有试,我们就提前担心他会不会控制不住?会不会影响学习?既然想移交责任,愿意相信孩子,这件事还没做,我们就提前开始预付利息,而且总想把它变成事故,不是个事件,孩子拿着手机,可能一开始没管理好,到管理好,由爸妈持续给他信任,到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
心态①:事儿还没发生,先预付利息。总是把这件事往坏处想,你就把这件事预设成可能发生了交通事故(孩子和手机相遇之后的事故)。
心态②:它就是个普通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事件,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人赋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孩子走点弯路未必是坏事,你看他一帆风顺想手机想了好几年,一直憋到成年,未必是好事。 我们是把它看成事故,还是普通的事件,其实它就是普通的事件。
(二),控制孩子玩手机,担心孩子拿着手机失控,影响成绩。如果孩子拿着手机用好了,我们会说:挺好,孩子有责任心。问题是:孩子拿着手机失控了,成绩下滑了。我们会说:坏了,把手机给孩子,结果导致成绩下降。这就是手机给害的。这么想问题的叫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如果把手机给孩子了,导致他行为失控,成绩下滑,如果是手机导致的,为什么有的孩子手机能控制的很好?有的孩子控制的不好。我们把手机和孩子的相遇想成了一个偶然事件。如果他不遇到手机就没事儿,遇到了就发生这样偶然性事故。结果导致孩子成绩下滑,行为失控。如果孩子跟手机遇见了,成绩下滑了,你要认真,不带感情色彩的,好好想想,这个绝对不是手机惹的祸,这是个必然事件。他不在手机这儿出问题,也会在别的地方出问题。
我们通过控制孩子的行为,控制成绩,来掩饰背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有问题了,我们是通过漂亮的成绩来掩饰背后的问题。成绩好“一俊遮百丑”。这么控制孩子,迟早会出事。这种行为迟早会失控,而且长大了他的责任能力是起不来的。然后我们捂住耳朵说:“你看我们成绩不是很好吗?”。 与其控制,不如让问题出来,看一下孩子到底哪出问题了?很多孩子现在拼命学,只是想大学后可以随意玩,不是为了学。最后因为挂科,被学校辞退。你辛辛苦苦培养到大学,学习动机有问题,出来基本是个废人。
手机它不是个偶然事件,如果是爱和信任出问题了,调整爱和信任。如果家里教育氛围有问题,我们要调整教育氛围。
如果以前没有按教育规律来,这是我们必然要买的单。以前伤害过孩子,或者孩子安全感不足,他行为上有惯性,或者控制孩子控制的太死!他会出现一种报复性的反弹,这个不能掩耳盗铃,教育孩子,是啥就是啥!如果你现在给他压下去,当你压不住时,你该还的债,该还的利息都得还。而且孩子越大,我们自付的利息比本金要高几十倍。 今天的案例并不是手机有问题,也不是孩子有问题,是我们对这个事的看法有问题。
手机给孩子还是不给孩子,取决于你怎么看? 手机背后投射的是家长对这件事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杨老师认为①在预付利息。②在掩耳盗铃。
游戏和孩子遵守规则在哪儿统一?人成长的过程中,看似矛盾的东西(玩和学)对立的东西如何统一?索求的是经验的完整性。 深耕4班16讲《游戏与规则》游戏对孩子有特殊意义,我们要找到连接点,统一点,不要把它放到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对立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