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11岁,妈妈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听话、很聪明,学习一点就通,字也写得工整。刚转到现在的学校时,孩子的学习曾一度名列前茅。妈妈因为工作忙,顾不上管孩子,现在孩子的成绩一直在下滑,字也写得越来越潦草。更不能忍受的是,孩子竟然会偷拿零花钱花,脾气也越来越暴躁,一玩手机就不离手,还会撒谎。这时妈妈觉得事态已经很严重了,想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有时甚至打骂孩子。可是没什么成效,孩子还是我行我素。
关于这个问题,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无效?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妈妈的教育方法,先是讲道理,然后是指责:你学习的态度不对,你做人的态度不对…后来觉得还是没有效果,就打骂孩子。对本来很乖、能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妈妈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是越来越糟糕。如果再次加强,比如讲更多的道理,或者骂得更加恶毒,打得更加厉害,孩子就不会玩手机、不够钱、不撒谎,非常自觉地去努力学习吗?
其实讲道理、打骂这些方法,一般来说,对孩子是没有效果的。孩子不懂道理吗?不要说11岁的孩子,即使是很小的孩子,都是寻求价值感和寻求肯定、赞美、认同的天性。就像案例中的这个孩子,原本很听话、很聪明,学习态度也很认真,如果他不懂讲道理,原本就不会如此。
妈妈还是停止这些没用的方法吧。
如果一个方法有效,那就继续用下去。但是如果一个看似很好的方法,对孩子一点效果都没有,那么不是因为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本身有问题。一些父母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只会用自己习惯用、觉得最方便或者自认为一定有用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没有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那么怎样找到有用的方法呢?一定要去了解,一个原本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学习自觉、成绩不错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偏差行为呢?
偏差行为本身是非常奇怪的,因为它不是孩子天性中必然出现的,如果孩子的天性能够自然发展,根本就不会出现偏差行为。是孩子不想和父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吗?肯定不是的。这个孩子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在学校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关系可能也是越来越糟糕的。
父母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仅仅把注意力放在玩手机上,那就错了。父母常常认为,孩子是因为爱玩手机才变成这样的。事实并非如此。玩手机其实是“果”,而不是“因”。玩手机玩到沉迷,用玩手机来对抗妈妈,这是一个结果。因为有些事情发生了,孩子才会迷上手机,而不是因为迷上了手机,孩子才变成这样。
②这个孩子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
此案例中,这个孩子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情况才处于这种状态的呢?
孩子21岁,已经从儿童变成了少年,身体有很多变化,第二性征也开始发展。孩子身体的激素正忙着处理身体上的发展,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关照自己的情绪,所以孩子会变得敏感、情绪易失控,需要家人更多去关注和帮助他处理内在的情绪。
这个时候,妈妈应该注意的是,孩子是否懂得情绪管理,有情绪时是否有可倾诉的对象。而此案例中,这位妈妈恰好工作很忙,没有过多地关注孩子,觉得孩子成绩好,人品也不错,字也写得工整,这样就可以了。
这个孩子除了缺乏家人的关注,还遇到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她换了学校,可能面临在新学校的适应问题。比如,作为插班生,他是否遇到了人际关系上的困难,而妈妈不知道呢?
所以父母要去关注,孩子究竟遇到什么事情才会变成这样。要相信,孩子很想和以前一样,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现在他做不到,一定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③如何纠正孩子的这些偏差行为?
如果妈妈不关心孩子本身,只关心他的成绩,可能就会出现问题。
从这个案例来看,这个孩子是在用各种偏差行为,来表达内在需求:他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而关注是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所以妈妈需要做的,是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这个孩子,而不是把所有时间都忙于工作。
父母至少在下班以后,要把时间留给孩子,看着孩子做功课,坐在孩子旁边陪他聊天,多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人、什么事,关心孩子这个人,并且给他肯定、赞美、认同,而不是一直盯着他的问题。尽量通过陪伴、关怀、肯定,让孩子知道他可以非常安全地跟父母谈任何事情。一般来说,孩子觉得有安全感,跟父母敞开心扉时,这些问题就有办法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