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强化反思性自我:一个临床过程的例子
良性的依恋循环、情感调节、和心智化实际是如何运作的。
1、首先,患者处于变换之中的对于体验的姿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在每一次会谈中做出临床选择的性质。
2、其次,我持续关注和使用非言语领域——唤起的、活现的和具身的——使患者在此时此刻最紧迫的内隐和解离的体验浮现到表面。
3、再次,促使它们由内隐到外显:对她当时的体验进行识别和命名,为这个体验留出空间,因此促进其初步的整合。
4、最后,为了进一步的整合,我努力在与患者的对话中使她的体验得以被理解——即把体验中的不同元素链接起来,以便能根据她回忆的过去、生活中的当下和预期中的未来,赋予这个体验一个有意义的情境。
这些努力总括咋一起,涉及到精神分析师Roy Schafer 所冠名的“重述一生”。当这一切都进展顺利,这个过程就生成了一个连贯的人生故事或叙事,它既能锚定和深化患者的完整感,也能锚定和深化她爱的能力。
我以为这一段话好像是为我写的,冥冥之中我就是这么做的:
首先,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我在跟李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尊重了这个感受,我是真实的。
其次,我关注自己跟李老师互动中产生的唤起、活现和具身的浮现出来的情绪,我不断的觉察,不断的尝试去面对。
再次,我无意中跟代老师获得了一些情感的依恋后,也在读《人格结构》获得了 一些成长,然后对这个体验进行了命名:我羡慕别人有一个好父亲,而我没有。然后我为我的羡慕留下了空间。
最后,我深刻的理解到,我的父亲是缺憾的,他的童年并不比我幸运,他没有做父亲的能力——我原谅我父亲和自己的成长是同步完成的:无法原谅父亲,是自己弱小没有力量面对弱小的父亲;自己经历了一些成长,与此同时也原谅了父亲——这个体验是跟朱老师互动产生的体验。
我在“重述一生”中完成了自己的疗愈,接下来我将继续“重述一生”,是为了让我的思路结构化,可以更好的疗愈来访者。
1、对于体验的转换中的姿态
我对于“假装的姿态”,是既真实的有事人为的,理解为:咨访关系是一种实验关系,拿着咨询师当教练,进行觉察训练,可以在嵌入和假装之间摇摆——并且逐渐朝着心智化方向移动。
2、通往内隐/解离体验的非言语途径
“你懂吗?”
我猜我的体验与他的体验有关,并且我希望能超越语言,触及到当下互动中内隐的、尚未达到语言水平的内容,我对她说我想要她在沉默中的感觉。
这句问话太棒了,我想要知道你在沉默中的感觉。
聚焦于非言语信号——我的焦虑和烦躁,我对前面会谈感到的平淡,Rebecca反复问的“你懂吗?”,伴随着她的身体语言和她的叹息——这些全都是通往重要而麻烦、但有事内隐或街里的体验的途径。
要为患者的体验留下空间。我在跟我的孩子交流过程中,我也允许他们有情绪痛苦的体验,允许为这体验留下空间。当孩子情绪失控时,我能接的住了。
3、让内隐的外显出来
有时候,获取这些被否认或者被解离的体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就其本身和过程而言——已经足以产生治疗性的改变。更多时候,我觉得还需要另外用语言表达内隐的体验外显出来。
内隐体验的命名是被威胁和不信任的感受,更深层次的是不信任和恐惧。
“为什么这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地威胁我?”之后她开始挣扎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内隐开始外显了。
也许治疗师在表达另一个观点的时候,为患者展开了更多的视角去考虑自己的体验——这是心智化的标记。
当我们使用语言来命名未曾命名的内容,我们就帮助患者去承受他们自己无法承受的感受和想法,并与它们进行交流。这种对患者而言是痛苦的互动性调节,增强了他们的情感容忍程度,并强化了将治疗关系作为安全基地的体验。
读到这一段时,感觉这个痛苦的互动性调节,有点儿像叙事疗法的外化对话——人不是问题,问题本身才是问题。可以把情绪外化成对象,进行与之对话。
4、理解体验:解释、心智化和叙事
创造出一个安全基地和过渡空间,让患者在其中能拥有和我们在一起的体验。
我们从中解读源自我们内在和来自患者的非言语信号,以进入患者当下的内隐体验。(我们是在帮助患者联接到她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感受——联接到该体验的情绪和躯体的维度。)触及到了患者的内部工作模型或内隐叙述中的那些可以感知的边缘,我们就试着让内隐的外显出来。
深有同感。
得以安全分享的内隐和外显的体验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表征性重新描述,由此据有功能性、富有影响力的过去被改变,让新的可能性有机会在当下发生。最终我们的目的是让患者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一致性的叙述,以此反映出他们一致性自我体验。
我的理解,一致性叙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痛苦的感觉源自分裂,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而通过一致性叙述,让两个极端联接、整合,从而变成适应性的心理模式。即从分裂位态,走向抑郁位态。
通过我们内隐和外显的心智化,我们培养出患者领悟和共情的双重能力——这两种能力加起来,差不多就等同于心智化了。
领悟就是思考,是认知,是大脑“较为高级”的功能;共情是感受,是大脑系统及脑干“较为低级”的功能能力;两者的整合即是心智化。
这样想起来,认知行为疗法,就是以认知为主,不断去整合共情,就是把认知的部分觉察出来,带着认知的方向去互动感受,这个路径是可以的。
5、心智化与觉察
心智化就好比使用望远镜,觉察相当于在使用显微镜。
心智化可能为一致性自我提供关键的路径,觉察则被视为超越自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