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讲到:“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儿童在课堂上把知识被动的吸收到大脑里,而不进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灵活运用,只是在进行被动的累积,这就让知识失去了灵性。知识在儿童的内心失去了灵性,所以儿童对知识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无奈只是在老师的要求和家长的监督之下被动的去学习,无目的的做着学习活动,也就没有了效率可言。
如何让孩子们对知识充满渴望就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老师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主要思考的应当是过程,让孩子们在一个不断探索而又没有过重的脑力劳动负担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小学数学中认识平均分的这节课上,教师应当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在孩子们现有知识水平之下,是如何理解平均分的,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去引入本节课。我创设了一个话题,你和弟弟分苹果,一共8个苹果,孩子们会想到许多种分配方法,比如:自己2个,弟弟6个;自己3个,弟弟5个;自己和弟弟每人4个;自己5个,弟弟3个,这时候再让孩子们说一下这么分配的理由,孩子们又会有各种理由:自己少弟弟多,觉得自己应该让着弟弟;自己多弟弟少,认为弟弟小吃得少,所以自己多一点;两人一样多,觉得这样公平一点。最后我问:“这么多分配方法,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最特别呢?”孩子们会选择两人一样多的方法,借此我顺势导入本节课。整个讨论汇报过程中,让孩子们一直穿梭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让他们觉得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就在他们身边,这样即让孩子们觉得有话可说,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也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
在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之后,如何进行练习巩固,是十分重要的。而孩子们的思路十分开阔的,这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在恰当的给予学生指导,鼓励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跟进一步,同时在当前位置提前思考接下来自己想去研究什么问题?鼓励孩子们成为一名勇往直前的勇者。比如在探究数的排列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数列2 4 6 ___ ___ ___按照一定的规律有序排列,,请找出数列规律,将数列补充完整,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根据数列所呈现出来的规律可以得到多种答案,比如,如果数列数字都是偶树,那么数列可以为2 4 6 8 10 12;如果后一个数是前面数字相加的和,那么数列可以为2 4 6 10 16 26;如果后一位数是前两位数相乘再减去2,那么数列可以为2 4 6 22 130 2858。所以,开放性习题中隐藏的解题规律并不是唯一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学生拥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时,学会知识是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如何达到目的是更加重要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整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学会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和意识得到锻炼才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