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会偷偷溜走,但有些人能抓着它的小尾巴一起前行,看看那些白手起家的人儿,半生颠沛流离的刘备,豪情万千的曹操,他们真的将名字镌刻在了史书上,还有崔琰,字季珪。
内向少年的华丽转身
划重点,崔琰来自清河崔氏,没错就是后来“五姓七望”中的清河崔氏,可以说崔琰是清河崔氏的奠基人,要不是崔琰创出了一片天,清河崔氏哪来的出头之日?也是从崔琰这一代开始,清河崔氏开始走红,想想后来唐朝那23个崔姓宰相,就知道他们有多辉煌了。
崔琰是一个海内名士,但那都是后话。崔琰从小就比较老实,也不爱说话,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内向。不过还好他还有点小爱好,没把自己搞成自闭症,崔琰喜欢的是击剑,还崇尚武事,也就是打打杀杀之类的,这是23岁之前崔琰的状态。
都说莫欺少年穷嘛,23岁那年崔琰开始发愤图强,学习《论语》之类的经典书目,只要肯行动真的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6年后29岁的崔琰又踏上了求学之旅,先是在大儒郑玄那里受教,然而这还没学成出师呢,就碰上了黄巾之乱,郑玄不得不带着学生们躲避战乱。
乱世的时候什么最值钱呢,黄金?不,粮食。连饭都吃上了还怎么教学生,郑玄索性遣散了自家学生们,各自安好就行,反正别在这蹭饭咯。崔琰也在此列,不得已他又踏上了游学之旅,一个人在青、徐、兖、豫4州中游走,离家4年才学成归来。
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当年的内向少年转过身来,竟已是个饱读诗书的名士,他的名声连袁绍都有所耳闻,也顺势加入了袁绍阵营。就像是大部分谋士的谏言一样,管你是谁管你什么建议,袁绍这就是五五开,心情好就通过,心情不好就再见,崔琰也不能例外。
夺嫡之争体验极差
名气太大也不一定是好事,这不袁绍一死,他的两个儿子就开始了“崔琰争夺战”,枪打出头鸟嘛,名气这么大先拉拢你准没错。由此见得,崔琰在冀州这块地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过崔琰是谁都没搭理,想靠装病“渡劫”,但他不是司马懿,袁谭、袁尚也不是曹操,所以司马懿可以卧病在家,崔琰只能睡牢房,这就是崔琰的第一次牢房经历,很不愉快。
曹操收拾了袁绍,崔琰就跟着他混了。还是曹操讲道理,曹操拿下冀州高兴地说着“哇哦,冀州有30万人耶!”,崔琰在一边泼凉水“说好的仁政呢,冀州上下可不是要听这种话的哟”,这种公然打脸曹操还坦然接受了,袁绍真是没得比。
崔琰这边劝完老的还要劝小的,曹操去征讨并州,留下曹丕在邺城玩泥巴,曹丕玩心太重非要换上衣服出去打猎,这可比在城里玩泥巴刺激多了。好不容易父亲曹操不在身边,没想崔琰会在一边唠叨“你这样不对,你这样不好,你这样不行”,曹丕表示“打猎的道具我都烧了,别再说了...”
最冤枉的人
曹操刚升任丞相的时候,将崔琰任命为东曹掾,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人事部部长,曹操还夸奖了崔琰一番“你有伯夷的风范,史鱼的耿直”,有领导赏识崔琰官升得也很快,曹操建立魏国,崔琰担任尚书,就差一点点就是丞相咯。
但是崔琰没有吸取教训,再次卷入了夺嫡之争中,一边是太子曹丕,一边是深受曹操宠爱的曹植,别人都是偷偷表明立场。崔琰则不然,他公开支持曹丕,还坚定地说“长子继承王位才是正统,我要以死守卫正统”,结果崔琰死了...
死因就是他在冀州的影响力太大了,很有可能成为权臣,这是曹操不能接受的。本来曹操还是很敬重崔琰的,毕竟他选拔人才很有一套,司马懿和崔林都证明了他的眼光。但崔琰自己作死就没办法了,曹操随便找了个借口“崔琰这小子出言不逊,贬为平民吧”。
这莫名其妙地罪名让崔琰也很无语,曹操派人来看他的时候,发现他的言谈举止一点屈服的意思都没有,于是第二个“罪名”又来了,曹操表示“你接待客人的时候眼睛瞪那么大干嘛,是不是心怀怨恨啊?”,随后崔琰被赐死。
还记得那个敢喷曹操“想当然”的孔融嘛?曹操就是有整名士的不良习惯,前有边让、孔融、许攸,后有崔琰、毛玠,最像崔琰的就是老同事毛玠了,毛玠倒是没被曹操赐死,只是被抓进了监狱,后来又放了出来。这俩人结局不同的最大原因就是崔琰公开站队,毛玠私下谏言。
崔琰到底有多冤?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为他叫屈,“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三国最冤枉的大概就是崔琰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