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就是觉得近来有点肤浅漂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所在,总觉得活得不够踏实,有点没方向感。
这本书是读书沙龙里,一个书友推荐的。
前言
作者弗兰克尔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
“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弗兰克尔指出,”在苦难中,一个人可能仍然保持勇敢、自尊、无私,也可能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
【我】1)工作怎么样才会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事?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工作并没有意义,怎么破?是因为没有找对工作么?
2)爱,这个我觉得肯定是有意义的,特别对于奉献型人格的人来说,爱就是生命,爱自己,爱他人,永恒的话题。这个跟献身做个老好人,有什么区别呢?怎么才是正确的爱?单纯爱,是不是还需要起码能保证自己的生存?那么是不是首先要保证自己实现有保证自己生存的能力?爱和生存,冲突么?有爱,也可以生存,应该是不冲突的。生存应该毕竟也不算一个太难实现的目标吧。当内心无私的时候,是不是对自己生存的要求也就降低了,欲望越低,生存的实现就变得几乎唾手可得?我想是的。
3)第三种,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个怎么理解,如何理解它是帮助我们寻找到生命意义的途径?后面看看书,或许自有解答。
4)关于一个人在苦难中,为了自我保护,在激烈的斗争中丧失了人的尊严而无异于低等动物。这样来看,对于非常务实的人来说,比如近期非常痴迷致力于学习型社群的一帮人,过度宣扬要保护自己的注意力不受侵犯和干扰,过度强调伸手党的可耻性的人来说,是不是有点缺乏温情脉脉的人性了?一切以自己利益为最大化,以让自己学习变得更强为目标,如这个目标过于强烈以至于淹没了其它,是不是也会出现负面影响?效率至上的人生,到底算不算的有意义?有时候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007不写就出局,或者说众多的笑来粉的群体,会不会其实并不适合我的人格类型?激烈和过于狂热的笑来粉丝,对我而言,我感觉是个我并不太想去亲近的群体。
P4 弗兰克尔会争辩说:“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P5 佛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分析治疗的理念是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
P6 本书认为,生活是充满意义的,人们要摈弃环境的侵扰,学会追寻生活的意义。它还强调,生活是有终极目的存在的。
自序
P8 第一部分是自传;第二部分是理论。
P8 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P9 我再三叮嘱我在欧洲和美国的学生:“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我】其实,我还是有点点怀疑态度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就是若能在一个领域全身心的投入,出成果是很容易的事情。
P10 《十诫》中的一条: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我】我不太理解这一条的内涵。
第一部分 在集中营的经历
P3 这些个人经历记录,就是想要回答一个问题:集中营的日常生活是如何反映在普通囚徒的思想中的。
P4 外人对于囚徒之间为了生存的残酷斗争一无所知。这是一场为了每天的面包、为了生活、为了朋友的斗争。
P8 我没有删减任何内容,尽管我本人并没有什么表现癖。
【我】我老是喜欢发朋友圈,是不是有点“表现癖”?
P9 而那些失去生活信心,打算“享受”最后几天监狱生活的犯人则是吸烟者当中的特例。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P10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释放与解放阶段。
第一阶段显露的症状是惊恐。
P17 他甩给我一句囚徒们常用的狠话:“狗屁!”那一刻,我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心理上也达到了第一阶段反应的极点——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
【我】这突然让我想起去印度瑜伽中心的感受,在一堆追求瑜伽和修行的人群里,我显得毫不出色。我的所谓博士学位,我的所谓高工,我曾经获奖的一切,在这里,都是虚无的。我成了一个毫不起眼的人,跟一群人混在一起,住在瑜伽大厅里,地铺。没有特殊的身份,没有特殊的学位,什么也没有。我突然有种身份被完全剥夺的恐慌。我一无所名。——同样的,我似乎几乎,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
P18 在那里,不仅要把头发剃光,连整个身体也要毫发无存。。。等待淋浴时,赤条条的身体使我们意识到:除了赤裸的身体,如今我们真的是一无所有。前半生挣下的财富还剩什么?现在,眼镜和皮带就是我的全部财产。
【我】这让我想起在安哥拉移民局监狱的情况,所有人,不管任何身份,都只能带着自己的必需用品,但是不能有任何利器,钱包手机全都上缴,行李箱和背包也要封存,只能带必需生活用品,而我在一堆卫生巾里藏了一个没带充电器的手机。男士甚至连皮带和鞋带都得解下来,以防出现上吊自杀或者打架斗殴,我猜。
P19 我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开始被冷酷的幽默感战胜。
P20 出了幽默感,我们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好奇。。。在奥斯维辛,这种冷酷的好奇心更加强烈。。。。比如我们常常设想自己洗完澡后赤裸裸、湿漉漉地站在深秋的寒风中,该是什么结果。随后的几天,我们的好奇变成了惊讶,惊讶的是我们居然没有感冒。
。。一名医生甚至惊呼:”教科书在撒谎!“教科书上说,当睡眠时间不足规定的小时数时,人就不能生存,错!我也一直确信有些事情我做不到:没有这个我不能入睡,没有那个或别的什么我不能生存。来到奥斯维辛的第一个晚上,。。。我们直接睡在木板上,9人合用两条摊子。。。。。每当睡意来时,我们便可以在几个小时里忘却痛苦,解脱自己。
P21 在这里,我们无法刷牙,且严重缺乏维生素,但与以前相比,我们的胃变得健康多了。
P22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肯定会回答:"是的,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但请不要问我们是如何习惯的。”
P24 我记得莱辛曾经说过:“有些东西能使你失去理智或者变得一无所有,知道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P25 囚徒开始从心里反应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即一个表现相当冷漠的阶段。在这期间,他的情感进入一种死亡状态。
P25-26 集中营的棚屋之间到处都是粪便。。。粪便经常飞溅到囚徒的脸上,他们一旦表现出烟雾,或者用手擦去粪便,就会招致一顿毒打。人的正常反应受到强烈的抑制。
P26 在心理反应的第一阶段,某个囚徒往往不忍目睹别人被罚示众。。。进入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这个囚徒的眼睛将不再躲避这一切。由于情感麻木,他看到什么都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
P28 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是囚徒第二阶段心理反应的表现,这些症状最终使他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看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P35 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事,囚犯们一门心思就想活命的紧张状态迫使他们的内心升华退步到原始水平。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集中营同事经常提到集中营囚徒的“衰退”——向更原始的精神生活的倒退。而囚徒们的希望和梦想只能在梦中被表现。
P36 由于囚徒们营养极差,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
【我】我孕期对食物的极度渴望,是不是也是因为宝宝要分享我的营养,导致我个体营养缺乏,进而使得我的精神生活的重点重新回到对食物的渴望这样的原始本能上了?哈哈,很有可能。
P40 营养不良和普遍关注食物的状态可能造成人们缺乏性冲动。
P42 就发展范围和时间而言,囚犯对宗教表现出难以想象的虔诚。
P75 饥饿和缺觉都会使犯人对事物丧失兴趣(正常情况下也是如此),并且变得易怒,这也是犯人常见的心理状态。
除了这些物质原因外,还有心理原因——犯人们有某些情结。绝大多数犯人都有自卑情结。我们曾经是,或者曾经把自己想象成是“人物”,而现在我们的待遇形同猪狗。
【我】安哥拉移民局监狱的经历,也跟这个很像。
P78 大家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人类完全地、不可避免地受制于环境。但是人的自由呢?人的行为、人对给定环境的适应中有没有精神自由呢?那种认为人不过是许多条件和环境因素——不论是生理学的、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之产物的理论究竟对不对?人是否只是这些因素的偶然产物?最重要的是,犯人对集中营这一封闭世界的反应是否表明人逃不脱他所在环境的影响呢?面对这种环境,人是否没有选择的余地?
【我】。。。
P79 有足够的例证(常常是英雄性质的)说明,人可以克服冷漠,克制暴躁。即使是在可怕的心理和生理条件下,人也能够保持一定的精神自由和意识独立。
实际上,人们也经常会遇到需要抉择的时刻。每天每时你都需要做出决定,这样的决定将使你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P80
积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有机会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价值,而消极的生活能够使人满足于对美、艺术或者自然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