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是仕途变迁的官员,如:
刘晓(字伯光,号梅源,安福人),乡举爲新宁令,上任前来南京问学于王阳明,并请王阳明作《竹江刘氏族谱跋》。
陈杰(字国英,号方巖,莆田人)由景宁县知县升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闻风拜于阳明门下。
弟子南京兵部主事路迎(字宾阳,汶上人)北上入京,临行求赠言,王阳明说:“君子之学,譬若种植然,其始也,求佳种而播之,沃灌耘籽,防其浅收。”
陈白沙弟子张诩(字廷实)起用为南京通政司左参议,遂与王阳明论学。
监察御史刘天和(字养和,号松石,麻城人)被贬为金坛县丞,三月政成,王阳明为作《金坛县志序》。
方鹏丁忧期满,升南都刑部主事,王阳明作《矫亭说》。
第四类是门人故旧,如:
门人戚贤(字秀夫,号南山,滁州全椒人)从滁州到南京就学。
滁州刘韶来受学,王阳明爲作《约斋说》。王阳明告诫说,理一而已,人欲则有万其殊,是故一则约,万则烦矣。理虽万殊,而皆具于吾心;心固一也,吾惟求诸吾心而已。
弟弟王守文来受学,王阳明为作《立志说》。
族太叔王克彰寄来诗作,王阳明回信说:“愿且玩心高明,涵泳义理,务在反身而诚,毋急于立论饰辞,将有外驰之病。”
门人马性鲁之子马一龙(字负图,号孟河,别号玉华子,溧阳人)持拜帖,前来求学。
王嘉秀再来南京问学,王阳明强调“恕”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之学,爲己之学也。爲己故必克己,克己则无己。无己者,无我也。”
毕珊、洪侹自歙县来南都受学。
西安士子栾惠(字子仁)年初在兰溪偶遇北归的湛若水,湛若水示以心学之要,他于是赴南都拜王阳明为师。
汪氏为休宁名族,汪循推荐族人汪尚和到王阳明门下。
张寰(字允清,号石川,昆山人)来问学,王阳明在《书石川卷》中说:“先儒之学得有浅深,则其爲言亦不能无同异。学者惟当反之于心,不必苟求其同,亦不必故求其异,要在于是而已。
白昂为京官时,与王华一家是邻居,其子白圻(字辅之,号敬斋)任应天府尹,又与王阳明比邻而居,两个儿子白悦、白谊便在王阳明门下学习。
另外,南京太常少卿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人)是明代“气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时称“江右大儒”,在南京与王阳明分庭抗礼,两人经常往来论学。
“应天儒学”明初为太学,后来逐渐凋敝,正德七年,府尹张宗厚开始修缮,中途调任,白圻继任,与府丞赵时宪共同出资,重振应天儒学,有教授、学生二百多人。
王阳明应邀作《应天府重修儒学记》,他在记文中说:“圣贤之学,心学也。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墻,六经以为户牖,四子以为阶梯。求之于心,而无假于雕饰也,其功不亦简乎?措之于行,而无所不该也,其用不亦大乎?”
六合县也重修了儒学堂,王阳明为作《重修六合县儒学记》。
总之,王阳明在南京任职期间的影响力更大了,除了来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请他作事记和墓志铭的也很多,旧学一派也不能忽视他的存在,经常前来论学。
鸿胪寺的公务不多,王阳明日夜给弟子们讲学,切磋圣学。已升任侍读的董玘建议王阳明好好利用这一好机会,不必急于北归之计。
而黄绾在紫霄山中构建一庵,另筑二亭,标阳明甘泉尊号,分别寄送诗信,静候老友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