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11月我过得非常充实,参加了两场答辩、一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论坛。在这些答辩和论坛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的教育理念,其中很多理念都与《致青年教师》中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我挑选了一些感触颇深的内容和小伙伴们分享。
第一,作者在书中提到教师要自觉学习、保持专业修养。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除了高考、中考,对专业领域的许多问题竟然没有任何兴趣,很多人甚至说不出任何一种专业杂志的名称。的确,教育应当是动态的过程,教育者不能凭静态的知识储备去完成。举例来说,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关于“冷战”的内容与人教版旧教材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旧教材中将冷战发生的原因归结为“美苏双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这种说法相对陈旧。而新教材中的观点与大学教材中的观点就极为契合了:“美苏双方社会制度和国家战略的对立是冷战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见中学教材也是跟随学术研究动态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老师们关注学术前沿,不能一成不变。
第二,作者认为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育的特征是“慢”,教育是“慢”的事业,没有必要把那么多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节课上,这节课不是“最后的晚餐”,还会有下一节,还有一学年,还有大学阶段,还有终身学习的漫长阶段。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评选“儿童给成人的忠告”,其中有一句说到——“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东西”,不能放太多,实际上也不能放太快。北师大李凯教授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论坛上也强调了同样的内容。现在有部分省份开始用高中历史新教材,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多、学生理解难度大,而庞大的内容又需要在四十分钟内讲完,很多老师反映这样根本讲不完,也讲不深。李凯教授强调,不需要在高一年级就把所有的知识内容讲深,因为必修之外还有选择性必修、还有选修,“毕其功于一役”的思路不对,应该循序渐进。
(图为北师大李凯副教授在论坛上发言)
第三,作者在书中提到: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我觉得他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我们现在高中毕业4年了,但是那些复杂的数学运算、哲学原理我们还记得多少呢?怕是早就抛之脑后了。但我到现在还清晰记得我的高中政治老师在最后一堂课和我们说:“你们可以成长、可以成熟,但不要世故,愿童心永驻。”我也还记得我高中历史老师时刻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问心无愧。”的确,讲台上的一个人会影响讲台下一群又一群、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我们真正长远影响学生的实际上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需要用我们的课堂传达给学生我们的学养魅力、人格魅力。嘉兴教育学院的戴加平老师在论坛上讲述了他一生致力于优秀中学教师团队建构,他就是一位非常非常有情怀的历史老师。教师的职业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他的工作对象是人。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
(有幸能和戴加平老师合影)
第四,教育要教给学生的是人的思维和行动习惯,并在这样的教育中的培养人的创造精神。我在西大特等奖学金答辩的时候,底下的评委老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你要通过你的历史课传达给学生、教会学生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我要通过历史课教会学生最为重要的东西就是教会他们思考,因为学史是为了明智的。马克布洛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历史是令人销魂的。销魂在哪儿呢?我觉得最为销魂的地方就在于,历史凝炼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血与泪,而后人在在做出抉择的时候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我想要培养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情怀,让学生能够敬重文化和文明,让他们能够以史为鉴、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愿未来能在工作中真正实现这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