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共读作家希思兄弟的第五本作品《上游思维》,上游思维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维。与之相对的是下游,在下游解决问题,我们只能被动反应,治标不治本。
作者丹·希思提出,大部分人都处于下游区域,疲于应对一个又一个问题却无力摆脱。我们太过专注于眼下,却忘了逆流而上,去上游寻找问题的干预点。书中列举了上游行动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揭示了三大思维陷阱和七大成功策略。
三大思维陷阱:无视问题、缺乏责任心和隧道视野;七大成功策略:团结合适的人、改变系统、找到抓手、设置问题预警、谨防假成功、避免二次伤害、找到买单的人。
2、核心思想:
①上游思维和下游思维
丹·希思在书中将其分别概括为“下游思维”和“上游思维”。如果我们在下游解决问题,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反应,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而上游思维则是主动的“治未病”,从根源上避免问题的发生。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发生后的解决总是立竿见影、清晰明确的,力挽狂澜更能得到认同和感激;而上游主动预防的成果则是问题没有发生,那该如何评估主动预防的价值所在?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处于“救火”的状态中,管理在“降维”——高层管理者往往在做中层的事,中层在做基层的事,有些人甚至会沉迷在“八爪鱼”模式带来的即时成就感中。组织整体向下游滑落的背后,正是系统性思维和顶层目标的缺失,以及流程化、制度化的滞后,它最终将导致中层目标和底层目标的冲突,让更多的问题堆积到下游。管理者不得不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上游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涉及系统性的思考。在组织战略层面,“治未病”就是要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回溯并审视更高层的目标。
改变思维模式是以自我的行为改变为基础的。任何经历,如果没有反思,就失去了意义——除了直接去做,并无他法。上游行动的努力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恰似静水流深,却是让世界持久美好的力量。
②上游思维的障碍
无视问题:我不觉得这里有问题
缺乏责任心: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解决
隧道视野:我现在没法处理这个问题
“无视问题”就是我们将在本部分中加以探究的第一重障碍。如果根本看不到问题的存在,就无法解决问题。哪怕灾难临头,这种无视也会导致消极被动。要想往上游进发,首先就必须避免出现无视问题的想法。
“无视问题”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科学现象。人人都在参与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探讨在日常生活和所处世界中,究竟哪些才算真正的问题。此类争论是有价值的,因为一旦某件事被定义为一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加以解决,与问题相伴而生的就是义务。
要想摆脱“无视问题”的囚笼,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意识到,你已经把不正常的现象当成了正常的。“等等,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好像是被逼着做了剖宫产手术?”“等等,为什么我们开始觉得,52%的高中毕业率是正常的呢?”对现实的不满播下了进步的种子。
如果没人自愿负责这项上游工作,那潜在的问题也就没法得到解决。这种责任感的缺失就是让我们始终处于下游阶段的第二重障碍。前文提过第一重障碍——“无视问题”,意思是“我不觉得这里有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无法避免”。而“缺乏责任心”则意味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各方会说“这个问题轮不到我来解决”。
③上游领导者需要解决的7个问题
1-如何团结合适的人
找到合适的人将问题全面包围起来;尽早告知他们问题所在;协调所有人的努力,以防止具体案例的出现。
你一旦从各个角度包围了问题,那么接下来就需要组织好各参与方的行动。你还需要一个意义重大、令人信服的使命,一个让大家哪怕在重压之下也能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2-如何改变系统
上游行动就是要降低问题出现的概率,因此,工作必须最终落脚到系统性变革上。改变系统就是去改变支配我们的规则或者影响我们的文化。
3-在哪里找到抓手
上游的改变往往意味着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点弄清哪些措施可行,哪些不可行,以及需要满足何种条件。
4-如何得到问题预警
预见问题的能力让我们拥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空间。
5-怎么知道你成功了
谨防三种“幽灵胜利”:1.宏观趋势的帮衬;2.衡量指标与终极使命不一致;3.衡量指标成为使命本身。
6-如何避免造成伤害
明智的领导者试图预测他们手头工作之外的二阶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可能准确预测出每一件事,所以我们需要依赖由反馈回路作为指导的详细试验。
7-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
被动应对的成功在于问题出现后得到解决。主动预防的成功在于什么也没发生。那谁来为没有发生的事情买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