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施政令不扰民是合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晨,再猛烈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尚不能让疾风骤雨持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同于德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与失道失道的人,失道失德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老子在本章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自然现象容易变化,但是人的活动更容易变化,因为将一种现象持续下去不容易,因为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不变的。
但是人要透过现象去看到本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得到了“道”。那些看不到“道”的,就叫做“失”。人若要达到“道”的高度,得持续不断的追求事物本质。凡不去追求事物本质的人,就只能总处在事物本质以外的范畴“失”之中。
人类的实际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绝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求道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欲求证大道,必须做好长期持之不懈努力的准备,既要有诚心,又要有恒心。一切形式的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凡是追求“道”的人,所遵循的路线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应该得到的东西要随着正确思想而获得,应该抛弃的东西也要随着错误观念的消失而消失。
老子举自然界的例子说明狂风暴雨不能整天刮个不停、下个没完。天地掀起的狂风暴雨都不能够长久,更何况人滥使暴政、虐害百姓呢?这个比喻十分确切,有很强的说服力。它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暴政是长久不了的,如果统治者清净无为,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安宁平和的风气,如果统治者肆意横行,那么人民就会抗拒他;如果统治者诚信不足,老百姓就会不信任他。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哪一个施行戾暴苛政的统治者不是短命而亡的呢?
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的王朝秦王朝仅仅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原因何在?就是由于施行暴政、苛政,人民群众无法按正常方式生活下去,被迫揭竿而起。另一个短命而亡的王朝隋朝何尝不是因施刑暴政而激起人民的反抗,最后被唐王朝所取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