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搜索了一下360搜索,什么叫舒适区?
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反映在书法上的舒适区是怎样的呢?最直观的要数乾隆皇帝了,他老人家一辈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书法,但是2万首诗作没有一首作为经典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倒不少,但都不是因为他的书作水平高超而流传后世。他老人家太喜欢历代书法之宝了,一旦心有所感,即心血来潮,要“御笔”一番。可怜大量经典书作上留下了老鼠屎般的痕迹。
万岁爷写字特点是胆大、感想多、钤印也大,完全在自己的心里舒适区里“创作”。
近日看了四本书中关于心里舒适区的描述,分别是《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作者:[美]马克·舍恩,克里斯汀·洛贝格 ;《学习之道:美国公认经典学习书》作者:[美]乔西·维茨金 ;《反本能》作者:卫蓝;《翻转式学习》作者:拉塞尔·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
这四本书里,谈的都不是书法练习和创作中的心理舒适,但一些描述可以作为书法学习的“反舒适”参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设定点,在基因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基础上,人们的幸福水平往往是固定的,似乎你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温控器的控制一样,不论我们的生活发生什么,终究会回归到幸福的基点,回归到惯常的幸福水平。(摘自《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这个“幸福设定点”相对于每一个书法人来说,就是我们自己觉得自以为是、自由自在的书法创作状态。
只有通过反本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从已经习惯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对抗阻碍我们提升的习以为常。越能够反本能的人,往往也能越能从优秀进阶到卓越。(摘自《反本能》)
我们应该要意识到,“本能”和“习惯” 就是书法学习的心理舒适区,只有通过有效地突破,回归到体悟经典作品中去,尊重书法经典,还原自己的师古心态,通过对错误“习惯”的认定和反思,从手到心,回到“不舒服”的感觉,就容易不断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与经典的距离,从而实现有效地改变。
学习的内容,从低到高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数据、信息、知识、理解和智慧,前四个层次数据、信息支持和理解,讲的是效能,主要是如何正确地做事;最高层次智慧讲的是效果,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智慧不是一门可以教的课程,要发现原本正确的事情,有哪些做错了,而不是把错误的事情做得更好一点。(摘自《翻转式学习》)
这段话,给书法人的启示可以理解为,“反舒适”也是需要有智慧的,也不是“一门可以教的课程”。老师可以指出你的书作与经典作品的差距,但无法深入到你的内心,做“经典再造”,不存在这样的心理“手术刀”,而是要自己体悟与发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下面两段话也值得发出来引发书法人走出舒适区的思考。
失败的经验比胜利更有价值。学习过程总有挫折,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让自己疗伤充电、重新出发的方式。每次从创伤中痊愈或从一场败战中走出来时,都要让自己比之前更好。(摘自《学习之道》)
我们外界对我们的期待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很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我们只有两个选择,做与不做,如果我们选择去做,就别无选择,只有培养好自己的长期管理不适的能力,毕竟,生活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而不是短跑,要想拥有健康高效的生活,最好培养自己长期管理不适的能力。(摘自《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走出舒适区,不是阶段目标,而是一场直至生命结束的“马拉松”;不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管理不适的能力。只有不断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走出书法心理舒适区,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才有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