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丽芳杨 励言梵语
<导读>
有家长反映发现自己的孩子,不爱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有吃的东西也自己独食,甚至家长都不太乐意分享,觉得很自私,该如何培养爱分享这传统美德。
朋友的宝宝是双胞胎,两个孩子本来一起玩的正开心,突然两孩子就闹小脾气,面红耳赤争着一个玩具,最后比较强悍的姐姐夺回玩具死死不放手,妹妹哇哇大哭。孩子的妈妈说,“姐姐要分享玩具,你要让着妹妹,给妹妹玩玩吧!” 但死活不肯,妈妈也无可奈何。
我们都认可懂得分享是社会美德,只是很多家长教孩子分享的时候摸不得其道,他们就只会强制性压迫性要求孩子交出玩具,闹得彼此之间都不愉悦。可是你可知道,分享不是让孩子把玩具给别人那么简单,这背后大有学问。
【做既会利人,又会利己的付出者】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亚当格兰特教授做过一项研究,他说企业中有三种人,乐于分享的付出者、追求利益的获取者和斤斤计较的互利者。这三种人谁在公司里最成功呢?他发现,是付出者。但是,表现最不好的,恰恰也是付出者。
他仔细分析后,发现那些最不成功的,是只会利人不会利己的付出者, 他们往 往为了帮助别人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
最容易成功的,是既会利人又会利己的付出者,他们不但爱分享,而且善分享,知道怎么在获利和付出之间保持平衡。他们能够因为帮助别人而得到更多机会,同时也能保障自己的工作进度。
所以,学会适当的付出和获取是对人生最重要的智慧。看起来我们今天在谈孩子会不会分享玩具这么一件小事,其实这里面就蕴含了影响孩子一生的分享智慧。
【不但爱分享,而且善分享】
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一味付出,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利益,最后结果也不如意的人。可能从小时候起,他们的父母也是只强调要分享,却没有帮孩子养成正确的分享概念。
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会真正的分享?需要注意三个关键点:
第一,孩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
第二,物权意识;
第三,说“不”的勇气。
1.理解别人的情绪
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就要先激发他们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力。
2015年德国的一项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鼓励孩子去思考自己的分享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孩子就会更慷慨;如果让孩子想象自己的自私,会给空手而归的其他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情绪,也会让孩子更愿意分享。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向孩子澄清他人的感受,这能帮助宝宝们换位思考。
当一个孩子想要你家孩子的玩具,你家孩子看起来不是很愿意的样子,你就可以问一问他:“你觉得你要是不给玩具,这个小朋友会是什么感受呀?”你还可以引导他去觉察他人的情绪,你可以问问:“你看,他看起来是不是有些伤心啊?”
这个过程不要替孩子做主,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开始思考“他人的情绪”。 如果孩子觉察到了他人情绪,说“他会很伤心。”你就可以进一步问:“那你觉得可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重在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始终给孩子分不分享的选择权。
如果孩子思考完还是决定不分享,就算了,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要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那项德国的研究还表明,如果跟孩子澄清完他人的感受,就算这一次孩子不分享,之后孩子的分享行为也会大大提升。
所以,如果孩子好像还不会换位思考,不愿意分享,你也不用焦虑,引导他们体会情绪,给他们时间。孩子会在两三岁之间慢慢知道“分享”这个概念,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但是需要时间,最后才能慢慢自发和自主地分享。
2.物权意识
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受年龄的影响很大,但是物权意识的培养,就不太受年龄影响了。你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植入物权意识的概念,尽早培养,越早越好。
物权意识就是对一件物品的所有权的理解。比如儿童知道家里的哪些东西属于父母,哪些东西属于自己。
你可能会问,孩子物权意识越强,觉得这东西是我的,是不是就越来越不喜欢分享?事实上正好相反。孩子越了解物权意识,越愿意分享。因为孩子知道,这个玩具是我的,我借给你玩,不等于它就变成你的,它最后还会回到我的手上。孩子对自己的玩具有安全感,会更愿意分享。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提升孩子的物权意识呢?
比如,平时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注意强调“我的” “我们的” “他的” “他们的”这样的语言,帮孩子强化所有权的概念。你会发现孩子2岁的时候,会自发地使用这种词语。而且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是首先学会说“我的”,然后才学会说“他的”或“你的”,他们首先对属于自己的物体,萌发出了所有权的意识。
当你发现孩子开始使用“我的”这样的句子,你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帮他刻意强调一下各种物品的所有权是属于谁的。你可以对他说:“这个玩偶是宝宝的,这个背包是爸爸的,那件衣服是妈妈的。”
研究发现,学会熟练说“我的”和“你的”的2岁的宝宝,他们对属于自己的东西会更加看重,但同时也更有可能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
如果孩子在公共区域共享物品,比如在公共图书馆看绘本,或者在游乐园跟大 家一起玩玩具,你可以提前帮孩子理清楚,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你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我们到这里玩的玩具,跟在家里玩的玩具不一样,我们只能暂时玩一下,不能带这些玩具走,也不能一直拿着玩不给别的小朋友。”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孩子才更可能把玩具让出去。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先拿到了玩具,你孩子也想玩,你可以让孩子理解先到先得的概念,你可以说:“这个小朋友还在玩这个玩具呢,我们等他玩完。来,我们一边玩那边那个玩具一边等好不好?”
3.学会说“不”
前段时间美国的社交网络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新闻,一位美国妈妈,面对公园里面一群强迫他儿子“分享”出自己玩具卡车的孩子,还有周围家长的冷嘲热讽,选择了顶住压力,站在孩子这边,这位妈妈说“孩子,你不是必须要去分享的”。这个事情激起了美国网友的热烈赞同。
如果你想做一个即会利人,又会利己的给予者,你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学会识别只懂索取的人,并向他们说“不”。这个新闻里,小男孩的玩具实际上是想带给他认识的好朋友玩的,所以他不想分享给陌生人,男孩的妈妈看出了孩子的心思,就鼓励他拒绝:“如果你不想,你可以说不。”
如果对方有不合理的要求,明知道孩子不愿意,还一味地要你把东西给他们,这是不尊重你孩子的物权,你这个时候要捍卫孩子的权利。如果你急着想显示自己的慷慨,把玩具一下给别人了,这个时候孩子就迷糊了,到底这个玩具是我的还是他的,为什么他可以拿走?
真正的分享,不是一味付出,不是有求必应,不是“老好人”。真正的分享,需要 智慧,勇敢地跟索取者说“不”。
——————— 8 ———————
最后也要提醒各位宝妈宝爸们,不要忘记表扬你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很难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概念,所以我们要特别用表扬来加强分享这个行为。但是,表扬是有技巧的。
有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让孩子接受不同类型的表扬。对于一组孩子,他们只是表扬分享的行为:“你把你们的一些弹珠给那些可怜的孩子,这是一件很好的有益的事情。”对于另外一组孩子,他们赞扬了孩子行动背后的品质:“我就知道你是那种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你真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研究者发现,几个星期后,当孩子面对更多的机会去给予和分享时,性格被表扬的孩子比行动被表扬的孩子,分享得更多。因为表扬他们的性格,会让他们把分享内化成性格的一部分,孩子想的是:我是一个好人。
对于孩子学习,不表扬聪明,而表扬努力;反过来,对于孩子的一些道德品质,不表扬行为,而是表扬品质。
【小结】
1.分享是一种利人又利己的行为,而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善于分享的人知道怎么在获利和付出之间保持平衡。
2.正确地引导孩子分享,要学习理解他人的情绪,培养物权意识。
3.如果孩子不愿意,不要强迫,保护孩子说不的权利。
4.如果孩子愿意分享,及时表扬他们。记住,表扬的时候,多夸他们的品质。
你家孩子是否真的是你所贴的“自私”标签?
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哪些是可以和他人分享的,哪些是自己特别喜欢珍藏的宝贝,和孩子达成共识。
-
再次遇到开篇的情况,运用文章所教的方法。
欢迎大家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