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过程概况:
(一)聚焦:
1. 学期回顾:一年级下《观察一瓶水》,说说睡的特征。
2. 展示雪山温泉河流图片:找找图片中水的形态。
3. 说说水的用处,引出擦黑板、擦桌子。
(二)探索:水去哪儿了:
1. 辩论会:3种解释你更认同哪一种?
(1)水有流动性,它流走了;
(2)水被吸收掉了;
(3)水“跑到”空气中了。
2. 对比实验:盖盖子和不盖盖子的两杯水,会有什么变化:
(1)实验设计:对照实验,哪些条件保持一致?哪些条件不一样?
(2)实验步骤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讨论并做出实验结论
3. 介绍科学词汇:蒸发
4. 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三)研讨:水和水蒸气的特征?
1. 烧开水冒出的“白汽”是水蒸气吗?(辩论会:2种解释你更认同哪一种?)
2. 水的特征是什么?对应水的特征,水蒸气的特征是什么?
3. 选词填空,完成韦恩图(《学生活动手册》P1)
4. 学生展示填图结果,班级讨论
5. 回答问题:既然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那么烧开水冒出的“白汽”就不是水蒸气
(四)拓展:
1. 为什么游完泳不擦干身上的水,会觉得冷?
2. 哪些方法可以加快蒸发的速度?
二. 反思:
这节课有老老师来听课,给了非常好的建议,主要包括:
1. 课程节奏与教学重点的时间分配:
(1)定位是线上学习的复习课,可适当加快聚焦部分的速度,更多时间放在探索及研讨部分;
(2)同样的原因,可适当加快实验设计和实验步骤的介绍,更多时间放在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上。
2. 严谨性:在展示雪山温泉河流图片时,温泉冒出的“白汽”周围也最好不要标记水蒸气,可以标记为“雾”,避免误导学生。
3. 表述完整性:在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时,学生说“晾衣服”后,最好引导学生说出完整的现象来进行更科学的表述,如“湿衣服出去就变干了”,指向性要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