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核心素养的必然性
农业时代——双基;工业时代——三维目标;信息时代——核心素养【全球性】
第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科素养
指在特定学科领域中所需具备的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素养。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如数学素养、语文素养、科学素养等。
2. 批判性思维素养
指个体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和推理,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批判性思维素养包括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
3. 创新能力
指个体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4. 沟通与合作能力
指个体具备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沟通与合作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5. 文化素养
指个体具备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能力。文化素养包括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 信息素养
指个体具备获取、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和支持决策。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搜索能力、信息评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等。
以上六大素养又具体体现在“13618”中即:……???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个体可以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提高综合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第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及其培养途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针织,敢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4.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以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需要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切不可割裂开来进行“独立教育”。比如,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
那么,我们又怎样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呢?途径很多,这里我结合我们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和“活动群”做简要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几个关键词:“345”
“三大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任务群
“四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融入整个教育教学】
“四个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五大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大单元整体设计、深度学习、一体化
它们之间相互冲突?矛盾?割裂?统一?
又是怎样统一?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维度”即:课程系统性
语文教学要重视立德树人,要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树立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如何建构对学生思维、语言、审美和文化等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模式,就是我们教学探索和创新的方向。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即整体性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①语言文字识字与写字【活动1】:在语言文字应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梳理语言现象,欣赏语言表达技巧,探究语言运用规律;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活动2】+表达与交流【活动3】
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学习发现、欣赏与表达;阅读科技作品,学习交流;学习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
③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阅读中国革命各阶段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多种范式交流自己的感受;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情感;阅读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优秀文学作品(如古诗文),学会欣赏语言、交流审美、体会情感;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学习影视欣赏。
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任务群:梳理与探究【活动4】
⑤整本书阅读:阅读革命文学、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开展多样化的读书活动。
⑥跨学科学习:自然学科综合学习;身心健康问题探究学习;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和公共卫生等社会热点学习;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仁爱诚信、天下为公、和谐包容、精忠报国、英勇奋斗、明礼守法等)学习研究;组建文学艺术社团,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即大单元整体设计。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求知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多读书、会读书;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即深度学习。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导向作用。即教学评一体化。
第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变革
1. 强调综合性的语文素养培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对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2. 推崇学生主体性和合作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科书为主要教学资源,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如文学作品、实际文本、多媒体资料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知识面。
4. 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5.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
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而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语文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悟人生、培养情感共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变革,语文课堂可以更好地适应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