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母亲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这十年真的是天天会想到她,正应了那句“不思量,自难忘”!
母亲只是一个农民,但是在母亲离开后,我的先生常常说,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是难得的有大格局的人,回头想想母亲的一生,这个评价不为过。
母亲从来没有进过学堂,但教我写字的情形我还记得,那时候小学生不学汉语拼音,上学就认字写字,反复抄写的是“毛主席万岁!”我常常把“席”字上面的一点忘了,母亲一指出来我就开始抹眼泪,憋不住要哭,母亲就会拍拍我笑起来。后来长大了知道母亲是结婚以后跟我的祖母学认字的,她的记忆力非常好,直到晚年她看电视只要有字幕就会读出来。她认识很多字呢!
六十年前,我哥哥刚生下来四十天的时候,我的姑奶就是父亲的姑母,从上海回到老家——一个苏北小村庄,因为她唯一的女儿去世了,是她的女婿送回来的。姑奶已经没有了丈夫,也失去了一双儿女,她是奔着她的两个侄儿而来。作为侄儿媳妇的母亲跟姑奶相处的非常好。姑奶是一双小脚,从未干过农活,十分爱干净,那时候生活很困难,但是母亲会想一切办法让姑奶吃饱,穿暖。姑奶帮忙照看我们,她最喜欢弟弟。在我九岁那年姑奶因为一场感冒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母亲十分伤心难过,哭了好多场,她总是说一定是耽误了转成肺炎了,现在想来作为侄儿媳妇,能够把丈夫的姑母养老送终,是多么难得!
我们家的老房子是门朝西的,冬天的下午有很暖和的阳光投进门内,所以我们家是邻居们最喜欢待的地方,总有很多老奶奶带着小孩子来晒太阳,那时候家里都是泥地,小孩子们的大小便气味太难闻了,但是母亲从未嫌弃过,还主动帮忙照看,那时候孩子可多了,哪家不是五六个呢!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家搬离老房子的时候,邻家有个姓吴的独居老奶奶哭得很伤心!
小时候父母身体都不好,我们家的成份也不好,我们兄妹几个都在学校里读书。每到年底我们家都是超支的,家里的口粮都分不回来,亲友,邻居们都会主动帮我们家抵超支。父母很不好意思,母亲会带着我们一家一家的去感谢,邻居们都开导她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时候不懂什么意思,后来懂了总是会想起母亲常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有出息了要懂得感恩,将来要好好回报亲友邻居们!
三十多年前,漂泊在外40年的四伯父回大陆探亲,祖父母久已离世,大伯父也不在了,他离开时我的父亲才十多岁。他辗转美国,香港,上海,回到江苏老家,看着一张张陌生的脸,想想失去的亲人,四伯父百感交集,老泪纵横!等到所有的亲友都见过之后,四伯父常常坐在门前,沉默不语。母亲猜出了他的想法,让父亲去询问,果然不错——他想跟他失散40年的妻子相见相聚。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对方已经改嫁他人。虽然她后来的丈夫生病去世了,但是她跟她的女儿女婿一起生活。为了两位70多岁的老人最后的心愿,母亲非常细致的周到的做工作,最后还是母亲去把那位老人家接回来的——这在很迷信的农村是不容易做到的!那天我的父母让出了自己的房间,我们一家人临时都住到邻居家去了,那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
母亲六十多岁的时候得了肺气肿,吃了很多药,住了多次医院,这个病冬天容易发作,喘起来痛苦不堪,而儿女们常常徒唤奈何!不到七十岁的时候母亲摔了一跤,摔断了胯骨,因为心肺不好,医生怕意外,建议不用手术 。后来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待在家里,偶尔出来需要拄着双拐,直到七十八岁离世,她从未出去串过门,就连我家也再没来过,我知道要强的母亲不愿意拄着双拐见人的 !
在母亲卧病的日子里,都是我的嫂子和弟媳妇精心伺候,端茶倒水,翻身擦背,千遍不烦!她们从来不让我给母亲洗一件衣服或者给她洗洗澡洗洗头,只布置我陪母亲说话聊天,剩下的不用管。弥留之际,母亲叹着气说她这辈子知足了,福也享尽了。感激之余,无语凝噎 !
父亲是人生的底气,精神的依傍,母亲是每个人上进的动力,精神的归宿!而今,失去父母的人精神的丝缕牵挂着的是一抔土,一块墓碑!永怀的是感恩想念之心!不管出去多远都会在清明时节踏上故土,跪一跪父母,拜一拜先人!愿自己不负父母希望,也希望晚辈后生们秉承家风,牢记家训,勤俭向上,正直善良,每个人都能成为下一代的骄傲和楷模!
是为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