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这样酣畅淋漓的读过一本书了。
这本《长安的荔枝》是买给儿子读的。收到书的时候,儿子还没有放假回家,于是我就随手翻阅起来。马伯庸的作品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之前也看过关于《长安的荔枝》的介绍。今日有机会,自然要一睹为快了。
怎么说呢?读《长安的荔枝》给我的感觉很亲切,虽然是历史小说,但开篇就像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一个房奴为了一间房,背上沉重的贷款,导致轻易被中层领导拿捏。诚如于赓哲先生所言:“这是一个古装版的职场小说,是一个职场‘社畜’拼命上岸的故事。
越往下读,熟悉的味道就越扑面而来。当读到李善长发现他的上司在文牒上贴黄,把“荔枝煎”贴成“荔枝鲜”,骗李善长接受“荔枝使”这个职务时,我的心也跟着揪起来。
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完成的任务。岭南距离长安5000里,在没有飞机、高铁的年代,要运回“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鲜荔枝,怎么能够做到?面对如此灾难,李善长傻眼了。惶惑、涣散、惊恐的眼神便是害怕无助最直接的表达。
但是李善长在韩洄韩十四的点拨下决定往岭南走上一趟时,他不得不想尽办法,一步步算计,一趟趟实验,利用自己的算学,利用身边的资源,一次次失败一次次调整,历尽千辛万苦,处理一个个意外,跑断一双腿,终究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也正如成了乞丐的王子所言:“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所以说李善长用他拼搏的四个月时间告诉我们,灾难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你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一旦你除了面对再无他法时,你就会忘记灾难狰狞的面目,剩下的就是不遗余力的去做,去筹谋,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筛选更适合的路径。这个时候,你哪里有空去想其他的?跟它干到底就是了。
当那一骑驮着两筐荔枝的马儿驰过长安灞桥时,瘸着腿、灰头土脸、满身疲惫的李善长,就以一个英雄的形象矗立在我的面前了。
但当我读完故事的后半截,我才明白,李善长注定要勾出他对信念的坚持与沉淀,注定要以另一个形象诠释英雄的全部含义。
李善长,在国相的暗助下一举成名,也为自己和家人收获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对一个房奴而言无疑是最完美的结局。只要“荔枝使”这个职位荣宠于身,好日子唾手而来。拼了这么久,不就是有此一盼吗?
但是,李善长却跪在李国忠面前,把他一路所见所感,以另一种形式说与这位权倾天下的右相。
他说:“……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
这落地有声、铿锵有力的问责,穿透历史的隧道,缓缓砸进我的耳朵。在右相权杖的击打下,李善长放下右相赐予的便宜行事的银牌,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离开这“栋宇之盛,两都莫比”的偌大杨府。
我猛然惊觉,如果仅仅因为李善长完成了鲜荔枝的运送而佩服他,觉得他是个英雄,实在是太肤浅了。
他真正值得我们对之行最高赞礼的,是他于巅峰之时仍有所坚守的意念与坦荡。
当他为了完成运送荔枝的任务,接受李国忠的助力,而没有为胡商朋友的利益去极力争取时,我以为他终将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但没想到,李善长终究有所为有所不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自己的前程和一家人的幸福为代价,对狗苟蝇营的权力说不,哪怕窝囊,也活成我们最理想最喜欢的样子。心怀天下的男人最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