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月20日起,至本月14日,一直陪着一年级的“金陵十二钗”和“两大护法”以“提高控堂能力,促进学生朗读,提高目标达成度”为目标,运用“阅读→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闭环式研修模式,以“共备、共听、共写、共评”的教研模式,以“前测-教学-迁移-后测”的课堂评价模式,采取“小步走,步步为营”的研修策略,采用线下与线上、集中研修与分组研修、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按照“诊断梳理——课例研究——总结反思——成果产出”四个阶段展开了主题研修。
在研修的20天里,我们一起阅读了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第二版)》(每天一人领学),共备、共听了14节课例,撰写观课笔记8万字,反思总结2万余字,向全体语文教师展示了两节精彩的课例,其教学有效性达98.4%,真的可喜可贺!正如方莹老师所说“这一个月,10多堂课听下来,一起讨论、研究,虽然辛苦,但成果是实实在在有的,它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在孩子们的作业上,真真正正的为我们的教学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赞: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正如新婷老师谈到“在日备课教研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将时间聚集于学生的易错点,将时间用于刀刃上,避免教师在教学时有过多的废话”。
熊晨老师谈到“一节好课,教学目标一定是精挑细选的,根据学情、学科特点、教学要素、课本特点等要素来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可达到”。
春鱼老师谈到“学生本身会的可以不教,我们要教的是学生所不会的知识点,不能将学生本身已经掌握的重点教,于此成为一堂无效课堂,无法提高学生的有效生长性”。
王慧老师谈到“自行增加目标或者拔高,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往往违背了教学规律,教师教得肝肠寸断,埋怨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学生绞尽脑汁却也一头雾水”。
书婷老师谈到“我明白了应该先让孩子们落实预习,再对他们的预习进行检查,在课堂上落实他们的不足,在一些教学环节上去放手,孩子会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二赞:多学少教
多学少教,“多学”并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少教”不是让教师投入得更少,更不是弃学生于不顾,而是教师不要包办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少做灌输式的“教”,应有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高效的教。这样,学生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
正如德欢老师谈到“教师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讲得太多,问得太碎,就其原因在于教师们怕学生理解不了,于是讲了又讲、细了再细,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锻炼不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做一位引路人”。
文杰老师谈到“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定要语言简明且精准,以问题链的方式的来串联课堂,而不是想到什么问什么,提出一堆的无效问题”。
余洋老师谈到“老师的讲,不是重点,学生漏掉的要讲,学生不懂的要讲,学生学起来困难的要讲。能讲到孩子们所需要的,他就能听进去,讲的是他自己懂的,他自然就不容易听进去了”。
生琴老师谈到“一节精简的课堂,教师的大段的陈述是不必要的,需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学的活动,才能达成更高效的课堂”。
三赞:顺学而教
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学才是学生需要的?我的答案是:找到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扣准学生学习的脉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符合学生当下学情的“教学”,顺学而教,注重生成,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训练,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由表达,自我表现,努力让教学呈现出真、实、透的理想状态。
正如欣雨老师所言“在课堂中,我们应在主问题下大胆放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提取关键词顺势引导,这样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
娅琴老师谈到“教师必须有主问题意识,以主问题串联学生学的活动,让课堂教学过程活动化。要站在儿童立场,设计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活动,把读的机会,思的空间,说的权利都充分让渡给学生,尽快走出满堂灌的旧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建构”。
徐立老师谈到“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处于引导位置,当老师搭建好学习支架后,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让学生获得能力的提高”。
静仪老师谈到“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应在恰当时机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因为疫情,齐齐散散,在语文组呆了一个半学期,至此告一段落。但,学习语文的脚步不能停息,吾将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