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教育孩子上陷入了一种焦虑的状态。一个3岁的孩子,总是有一些行为需要纠正,但就是这些在大人眼里错误的行为,让人崩溃。但崩溃也不是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是自己管教孩子的方式,让自己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愧疚和无端的矛盾中。
每顿饭,都在催促孩子快点吃饭,但每顿饭孩子都只吃一点点,每次收拾干净餐桌,孩子都会跟后面开始喊:“妈妈,我饿了,我吃点什么呢?”,此刻的情绪,首发其一是,无法控制的想数落一顿,为什么刚刚不吃饭,是不是就想吃零食,是不是想吃坏肚子打针去?一连串的疑问句形成排比句,气势磅礴的冲口而出。然后孩子无动于衷,还在继续着她的诉求,崩溃边缘的自己,差点又用最有威力的那句话结束,“算了,我不管你了,吃吧,下午去医院打针。”孩子哭了,真是让人气愤,并且手足无措。
洗完脸,孩子还站在洗脸盆旁边玩水,全身上下的衣服都湿了,但还是没有停止的意思,甚至穿着拖鞋把脚放进了我的洗脚盆。此刻,脑门充血,恨不得伸手打一下,但是抑制住了,动作是僵在了空中,被理智压制住了,但是这愤怒的情绪丝毫没有消退的意思。
面对白天教育孩子的这些情绪,晚上在孩子睡着后,会陷入一种不可明说的自责中,自责自己的没有耐心,害怕自己把孩子带坏,害怕孩子以后会形成和自己一样的性格,没有耐心还凡事焦虑。白天和晚上形成强烈的两极分化的情绪,让自己无法承受。每天都在思考自己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开始读书,开始实践,开始改变。首先从吃饭这件每天都发生的事情开始。吃饭是她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不去强迫控制她。孩子吃饭,我也在认真吃饭,我不会催促孩子去吃饭,也不会那么在乎她是否在认真吃饭,我开始放轻松,自己认真的吃饭,如果我吃完,发现她已经不吃了,我会问一下,你还吃吗?如果不吃,我就收走了哈,然后她会回复,如果吃就继续等着,不吃就直接端走。吃完饭,陪她看看书,做做游戏,随着我的改变,孩子的改变也发生了,每顿饭吃饭开始多了起来,饭后她说吃零食的次数也少了很多。
从这些小事上改变,让我看到了自己教育的希望。孩子是需要引导的,更是需要爱的,在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反思,需要学习。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懂教育的父母,好父母是在不断的反思和改变中成就的。教育的焦虑一部分是源于害怕孩子变成一个坏孩子,不讲礼貌,没有规矩。教育的另一部分焦虑是源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行为的深深不认同感,认为自己不具备足够的资本去教育,会产生是否可为之的焦虑。但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不懂你每句狠话后面的含意,他们也不能理解你愤怒的原因,即使孩子会很懂事的说一句,妈妈你别生气了,她仍然不明白你生气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因为你用生气代替了对她的引导。
有一本书《看见孩子》这样说,相信孩子的本心是善良的,是的,她的脑海中只有爱父母这件事和渴望被父母爱这件事,但他们还有一个本能,是动物的好奇的本能,在这个动物本能成长为社会规范化行为规则之前,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迫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