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育儿的路上每一天都是挑战。它不像做数学题那样,套用一个正确的公式就能解出答案,在育儿这件事上,有时候谁的建议都行不通。曾有一位母亲哭诉:“这是我人生中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以往从没经历过这么大的挫折,育儿真的很难得心应手。”
其实,在抚养孩子时,只有体验到养育效能感:“啊,原来我这样做,孩子就会变得不一样。”父母才能更有信心和斗志。如果经常产生挫败感:“到底让我怎么办啊?为什么这么难?”育儿压力指数就会上升。你会对自己身为人母的角色产生怀疑:“我没有资格当妈妈!”更有甚者,会对孩子彻底失望。有位母亲曾哭着说:“上辈子我是造了什么孽呀,竟会生出这么个熊孩子!”
像上面这样,妈妈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应该首先要考虑孩子的立场,而不是自己。妈妈都感觉到困难了,孩子心里又能多轻松呢?其实,每个孩子也都在为了生存而挣扎。妈妈要通过孩子的反常行为,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想传达给自己的信息。
白天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各忙各的事情,等到晚上反思“今天和孩子做了什么”时才发现,虽然自己好像有模有样、很认真地辅导孩子,其实并没有静下来用心交谈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能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是什么?答案是和父母的友好关系。孩子只有在和父母交流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人类与动物不同。通常来说,孩子的依赖期特别长,如果没有人照顾,他们无法在这偌大的世界中生存。当孩子不被照料,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独立面对衣食住行等问题时,他们的内心会被一股无力感包围。孩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从这种无力感中脱身,培养出独自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自己生而为人的任务。在这段时间里,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力量来自“共处”。而与孩子接触最多、最可能和他们“共处”的人,便是父母。
最重要的是“共处的质量”比“共处的时间长短”更有意义。那么在睡觉前弥补白天缺失的互动,父母和孩子都能朝积极的方向成长发展,孩子的心态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类最真实、最放松的时间是夜晚,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就可以帮助孩子排解白天所积累的压力。如果你还在抱怨孩子不爱睡觉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睡前的这段时间打造成孩子和父母一天中最重要的“共处”时光。
今天,我开始分享这本《睡前育儿法》第一篇。
本书作者李永爱,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儿童福利专业毕业,儿童咨询专业博士。淑明女子大学心理治疗系教授,并在社会教育研究生院担任游戏治疗专业教授,历任圆光儿童咨询中心所长和韩国游戏治疗学会会长。在韩国多个育儿节目中出演,为公众讲解关于孩子的问题,深受大众的信赖。著有《妈妈也是游戏专家》《孩子的社会性》《培养耍赖的孩子》《故事育儿》等多部教育类图书。
突然有一天,被从“妈妈的肚子”这个安全空间挤出去、硬生生来到外面世界的襁褓婴儿,如何适应新的环境活下去?首先他们需要信任照顾自己的人。与照顾自己的人形成强烈的情感纽带,称为“依恋”。为了形成更健全、更良好的依恋关系,母亲或孩子的主要养育者必须多和孩子“共处”——不仅是身体的陪伴,心灵也要相依。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要尽量一致,有章可循,这样孩子才能预测“接下来会这样”“等一会儿会那样”。也只有当他们能做出这种合理推测时,孩子才会坚信自己可以控制环境,而不是受环境摆布。和主要养育者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后,孩子对其他人也能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对社会产生最基本的信任。
如果有人每天都用眼神、行动和语言告诉你“你无比珍贵”;当你努力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不去评价你做得好与坏,而是更重视过程,那么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即使尝试某件事失败后,也不会产生天塌了一样的挫折感或绝望情绪。他们不会因为一点点的不如意,或者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讨厌自己。这就是指引我们走向幸福的内心的力量——自尊。
自尊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与父母的融洽共处中形成与发展的。父母和孩子共处时,时不时体贴地说一句“不错呀”,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就会领悟到“我非常珍贵,所以父母才这样对待我”。
睡觉前是所有人变诚实的时间。因此,这也是融洽共处,孩子向妈妈讲述伤心事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真诚地倾听孩子讲话,从话语中理解孩子的内心,时而为他们愤愤不平,时而鼓励他们不要畏惧失败,这些都有助于孩子自尊的养成。
如果在这段时间父母能观察孩子的表情或行动,并和孩子的情绪联系起来,去替孩子表达内心,就能让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感情,也能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理由。父母经常用语言将情绪表达出来,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学会语言的力量,就不会被消化不良的感情所驱使,就不会再以不恰当的行为来宣泄感情,大人和孩子的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孩子要想在离开妈妈的怀抱以后能够适应外面的世界,就需要学会认可自己的价值,相信别人,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善于表达,并用大家都满意的方式来实现彼此的需求。这些能力集合在一起,就是人的“社会性”。
社会性较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共处,那对他们来说是负担、是痛苦,他们总想一个人待着。这些孩子并不是对别人不感兴趣,他们也想和别人亲近,也想被爱、被认可,但是因为一时进展不顺利,他们很容易感到挫败和受伤,因此就会趋向于逃避人际关系。因为他们觉得只要不抱希望、不做尝试,也就不会受到伤害。
但是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个选择而变得幸福。相反,他们会变得自闭、忧郁,产生更严重的问题。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很想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他们这种健康的内心需求总是蠢蠢欲动。而这种忍受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与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力量,根源就在于家庭。
我们的孩子最渴望的是与父母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这样的亲密关系并不是父母给孩子发一波“我爱你”的心电感应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双方身心的接触和交流,才能形成这种健康牢固的关系。父母想要建立这样的关系,那么就好好利用每天晚上睡前的共处时间吧。
一天结束之际,大人孩子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时孩子的全身细胞都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切身体会到“啊,有人在一起真好”“啊,真舒服”,这样他们也就可以和外面的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了。
今天,我分享了作者提倡的与孩子睡前共处,明天我们继续分享为什么选择与孩子睡前共处,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