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静下心来品一本书了。
怀念闲暇的午后,泡一杯带着白气的茶,清爽的风撩动发丝,温暖的阳光跳跃在翻阅书页的指尖,静静品读扉页里的文字,所有的不愉快抛之脑后,和作者来一场罗曼蒂克的邂逅与交流。
快节奏的年代,人们可以花几个小时沉浸在抖音式短视频式的快餐文化里,却难有时间去细细品尝一本书,一篇文章,抑或是一段文字。
上海电影节刚刚落幕,《碟中谍》、《小偷家族》等影片大放异彩,备受追捧,而《书店》这部细腻纯净的佳片(豆瓣7.2分)却被遗留在角落。
近两小时时长,然字正腔圆的英式口音,平静舒缓的叙事节奏,古典优美的配乐,潮湿宜人的海边小镇风景,仿佛文艺复兴时的宫廷壁画,不仅带来视听享受,似乎精神也被抚慰一般。
它犹如春日里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在人心间流过,舒缓疲惫的神经,重新定义书籍的力量。
它犹如海边激起的朵朵浪花,扑打在人的身上,带来凉爽舒适的感觉,传达出文字清新隽永的弧光。
01
本片充斥着寂静克制的氛围,时间静静的流逝着,结局也弥漫着淡淡的悲情,但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有治愈力量、温暖人心的影片。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小镇,战后遗孀弗萝伦丝心血来潮想在小镇的老屋开一家书店,也为了纪念曾经深爱的亡夫。
弗萝伦丝是一位善良、勇敢却也隐忍的女性,在漫长孤独的岁月里,陪伴她的只有她热爱着的书籍。
她喜欢沉浸在一本书中,“书的封面就像房顶和四面墙壁,一个家。”对她来说,书籍更像是家,是精神的归宿。
她喜欢那一个个鲜活如梦的故事陪伴着她。当读完一本书后,她喜欢走很远去散步,在吹着微风的海边整理因阅读带来的思绪和感受。
影片展现了大量弗萝伦丝静静捧书阅读的镜头。轻轻的海风撩起了弗萝伦丝的发丝,也撩动了观众的心。书籍仿佛良师益友般陪伴着她指引着她,也传达给观众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也许是得到某种启发,弗萝伦丝突然萌生了在哈堡小镇开一家书店的想法,尽管镇上从来没有书店,人们也对阅读感到疲惫。
弗萝伦丝要开一家书店的举动很快在小镇传播开来,伴随着她的,是人们异样的眼光和各式各样的谣言。水手雷克毫不客气的告诉她,书籍让他疲惫。傲慢的银行家更断言小镇无人阅读,拒绝贷款。
然而更大的阻力还在后面,有权有势的加玛特夫人更嘱意老屋成为一家艺术中心。她喜爱觥筹交错的宴会,游刃有余穿梭在宾客之间,享受众人追捧的感觉。筹建艺术中心,不仅可以在小镇巩固权威,还可以一博风雅之名。
02
弗萝伦丝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庄园宴会,这个主意正来自加里夫人。
聚会上的女人们们珠光宝气,举止间优雅从容,谈笑风生间却把目光都投向了局促的弗萝伦丝。弗萝伦丝身着一袭深石榴色长裙,美丽又知性,然而却遭加玛特夫人的得力下属讽刺,是外出度假的女佣才会穿的。
加玛特夫人亲切的问候了弗萝伦丝,措辞得体大方,透露出来的意思却狠毒至极,丝毫不给弗萝伦丝说话的余地,居高临下的说着建立艺术中心的种种好处,甚至施舍般的要女主滚出这个小镇。
在加玛特夫人的带领下,针对弗萝伦丝的流言蜚语便开始了,总是有人有意无意的劝说着她放弃在老屋开设书店的计划,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暧昧的笑容。
弗萝伦丝却没有任何迟疑和害怕,她甚至加快了脚步。一个人清扫满是灰尘的老屋,一个人挑选书单,搬运所有书籍。孤独的身影在老屋内外来来回回,弗萝伦丝却仿佛围绕着一股淡淡的温暖的光芒。
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弗萝伦丝终于建好了书店。她激动的跑到老屋门前,看着自己一手开立的书店,捂住嘴巴仿佛不敢置信,内心的喜悦与成就感似乎要喷薄而出。
犹如一个孩子一般,弗萝伦丝终于发出了真心、爽朗的笑声,她把头深深埋在书里,细嗅那笔墨浓香,身上的束缚也被轻轻卸下。
某种意义上,弗萝伦丝的书店是成功的。在一成不变的小镇上,激起了人们心中的浪花。与世隔绝的布朗先生终于走出家门,人们排着队来购买书籍,还引起了交通堵塞,弗萝伦丝的选书品味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这个小镇。
如果没有加玛特夫人的阻挠,弗萝伦丝的梦想也许会持续下去。故事也许会有一个温馨浪漫的结局,镇上的人们会因书店而慢慢改变,布朗先生也会因书籍与弗萝伦丝结缘,来一场罗曼蒂克式的爱恋。
然好事多磨,加玛特夫人动用关系修改了法律,又在街边另开了一家书店。重重压力下的弗萝伦丝不得不搬出老屋,远走他乡。
03
虽然老屋书店若昙花一现,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轨迹。
一位是与世隔绝深居古堡的老先生布朗迪希,是镇上唯一有阅读习惯的人。他极度厌恶与人交往,必要的对话只肯通过信件进行,甚至连印有作者的书籍封面都要撕下来扔掉。
这样的先生却因书籍对弗萝伦丝打开了心扉。弗萝伦丝向他推荐《华氏451度》,并送给他一本《洛丽塔》,向他征询进购书籍的建议,这正中布朗迪希的口味。
诗人顾城说过,世上只有一本书就是你,别的书,都是它的注释。正因如此,布朗迪希为和弗萝伦丝共通心意而欣喜,他迫不及待的邀请她来自己的古堡做客。
布朗迪希激动的向弗萝伦丝表白心迹,“您让我相信,又一次相信,一些我本以为已经遗忘的东西。”两个人在海边约会,却隐忍克制,就连拥抱也小心翼翼。但两人的精神世界慢慢靠拢,彼此依赖,惺惺相惜。
影片中《洛丽塔》一书反复出现,最终布朗迪希匆匆逝去,与弗萝伦丝的忘年恋还是互文了《洛丽塔》的悲剧,淡淡的悲情萦绕在人心头挥之不去。
昙花虽易逝,却美了一生。
04
所幸小女孩克里斯汀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精明灵巧却桀骜不驯。初见弗萝伦丝,小嘴便连珠炮般的表达对书的厌恶。
弗萝伦丝无语又好笑,却还是接受了这个女孩,聘请她和自己一起打理书店。克莉丝汀却更加直言不讳,她甚至有点儿大言不惭的让弗萝伦丝死后把一件中国漆器托盘送给她,因为她很喜欢。
然而在潜移默化的相处中,克莉丝汀慢慢的懂得了弗萝伦丝的感受。相比于弗萝伦丝,她的勇气似乎更为赤诚。
在弗萝伦丝孤独离开之际,克莉丝汀一把火烧毁了已经属于加玛特夫人的老屋,那缓缓升起的灰色烟火,是率真的克莉丝汀送给弗萝伦丝的告别礼物。
她默默的站在码头,胳膊夹着弗萝伦丝曾向她推荐的书,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告别。这时我们才知道影片的画外音原来是克莉丝汀,片头的书店正是由她开立。
多年以后,克莉丝汀自由的徜徉在自己的书店中,依然是那头金黄色的卷发,知性而优雅。至于小镇的后来,我们不得而知,影片的留白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想象。
也许克莉丝汀继承了弗萝伦丝的意志,把阅读书籍的自由与快乐带给了小镇上每一个人,走出思想或地域的狭区,寻找更广阔自由的天地。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想这正是阅读的意义,赋予人们打破常规追寻自由的勇气,追梦的路上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