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学会提问》这本书,学会提问,开启你的批判性思维成长之旅。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与人谈,常常不知道如何清楚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好问题?如何准确提取别人的观点,并用批判性眼光恰如其分地去看待、评价、思考这些观点?这些问题是否同样困扰着你?
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合著的这本《学会提问》,或者可以给你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尼尔·布朗是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自己写作很多书,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的研究论文,几十所大学聘请他协助培养教职员批判性思维技巧,还是"国际批判性思维大会"的主要发言人。他曾为美国国家安全部、俄罗斯国家秘密服务部门、IBM亚太公司、乐高公司、新加坡K2B国际公司、美国商学院联盟、美国空军研究院等众多机构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及咨询服务。可以说,他在批判性思维方面是非常专业的权威人士。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斯图尔特·基利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现在是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学会提问》这本书其实讲的一个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非常实用的技能:学会提问。旨在帮助那些不知道怎样切实有效地提出一些关键问题的普通大众,传授批判性的提问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以说是一本批判性思维指南。目前已经出版到第十二版了,可以说是经久不衰。这本书传到国内,得到潘石屹、俞敏洪等人的一致好评。
但这本书读起来确实不太容易,有点枯燥,但只要你读完,也确实有点帮助。就如哈佛那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提出和思索的过程就是批判性思维。再比如说,最近新上映的一部电影,你想去看,有的影评家对它给予高度评价,说它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极力推荐,而有的却认为不管它严重脱离了历史语境,脱离了史实逻辑。
这些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相信谁,你又如何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呢?
今天我就从三个方面聊聊批判性思维这件事,聊聊这本书:一是如何提出好问题?二是提出关键问题的技巧是什么?三是针对关键问题,你需要注意什么?
如何提出好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如何提出好问题。
我们都有过学生时代,从小读书的我们都是逐字逐句细读,认真做笔记标重点,概括主题和要点,生怕漏掉老师说的或课本资料上的任何一点信息,然后竭力记住所有材料,不做任何评价。
我们渴望获取新知,但却往往被动的学习,忘了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相信他的观点?有没可能我记下了有问题的说法?对别人话有没有进行客观的评价?
有句古语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强调的就是要用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
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作者建议我们,在花时间去评估一个问题前,先问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批判性思维恰恰就是像这样,带着问题思考,把精力放在于我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上。而那此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就是关键问题,就是好问题。
首先,我们要带着问题思考。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又惦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他们的分量如何。当你提出问题时,你不妨多问问: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我有没有评估过别人说过的话?针对某一主题,我有没有基于别人所说的合理内容来形成自己的结论?
其次,我们可以判断下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好问题。关键问题往往能让被问对象给出一定的回答,能让听到问题的人得到更多的信息,引导讨论的方向,而同时,传达给被问对象的是“我对这个很好奇”“我想多了解些”“请帮帮我”。你看,这样在人际交流中你不就可以很好地融入大家的交流,而且有话题聊,聊得有收获了。
然后,我们可以感受下批判性思维带来的变化。在不断的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后,你会发生,你能客观评价图书、杂志及网站上读到的文章或论述,不再只是盲从盲信了;你能评判一场讲座或演说的水平高低了;你能提出自己的并进行论证;你能通读指定的文章后撰写有理有据的论文;你还能积极参与到各类讨论中了。
提出关键问题的技巧是什么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要讨论的第二个方面,提出关键问题的技巧是什么?
其实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就在于提出问题,那学习提出关键问题的技巧就是这本书的重点了。
很多时候我们相不相信别人的观点,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准确的明白作者或演说者说的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 就是明不明白对方提出的论题,同不同意他的理由,接不接受他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论题是什么?论题就是引发讨论的问题或争议。论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性论题,是有关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怎么样、是不是的问题,这类问题你可以试问下“是什么”。还有一类是规定性问题,是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你可以试问下“应不应该”。而论题一般可以直接从作者或演说者的讲述中直接得出,也可以根据结论反推。
为什么,怎么样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一个论证通常就是由一个结论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的。
为什么—理由是什么?理由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包括事实、研究报告、生活实例、统计数据、专家或权威意见、当事人证词及类比等。而找理由也很简单,你可以根据这些理由提示词很速锁定,如“由于”“因为这个原因”“鉴于”“由以下材料支撑”等。
怎么样—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一篇文章看下来,一个演说听下来,我们要明白他讲了什么,我们可以问问论题是什么,因为结论往往是论题的回应,我们还可以根据指示词来找结论,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我要说的重点是”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下,如开头和结尾,还可以检查下交流的语境的作者的背景,多问一问“所以呢”但要记住,例句、数据、定义、资料等是不能作为结论的。
这样说来你可能还是觉得很抽象,那我们举个例子,有专家告诉你应该大力发展音乐教育,音乐学习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那么在这句话中,它的这论题是我们应不应该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属于规定性问题。它的结论就是应该发展音乐教育。它支持的理由是音乐学习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
那我们看下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来提问。我们试问,这个结论合理吗?大力发展是指需要多大程度?是学校来增加课程的学习频率?还是要家庭安排课外培训?提倡发展音乐教育的成效又如何检验?投入发展资金多少,谁来投入?如果有些地区发展落后,连音乐教师都没有,那又如何发展?
接着我们思考下它的证据。音乐学习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能力具体指哪些方面?能提高到什么程度?是否对所有人都有帮助?其他学习能不能助于提高数学能力呢?这些理由要讲清楚。
所以,提出关键问题的技巧就是带着问题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来弄清楚对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他的理由充不充分、合不合理,他的结论可不可信,我们要不要接受这个结论。
针对关键问题,你需要注意什么?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三个方面内容,针对关键问题,你需要注意什么?
我们找到了关键问题,知道作者或演说家想表达什么,又怎么进行论证的,那这样我们是否可以合盘授受他们的观点了?当然不能,这时,你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第一,表达上,你要注意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第二,立场上,你要明白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第三,过程中,证据的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没有谬误;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有没有替代的原因。
第一,你要注意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我们知道文字博大精深,特别是我们中国文字。很我词语用不同的语气,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也就是说,在你决定同不同意说话人的论证之前,你会觉得都有必要首先得让他澄清这些含义模糊词的含义。你可以使用这个关键问题:哪些词语是模棱两可,有歧义的?
这种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同一件事不同人引发的思维碰撞千差万别,要清楚,你说的一个点,在别人那可能引出大相径庭的相法,甚至背道而驰。 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庭上,法官面前除了摆本法典还要摆本字典,基本就是处于随时准备查阅的状态。而这么做,就是为了弄清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避免歧义。这也是写文章、做新闻的时候需要字斟句酌的原因。
同时,我们还要警惕附带情感的词语,这些词汇让我们在共情的作用下被鼓动。广告商就很会用情感共鸣来刺激消费,有时冲动消费,就是过度情感刺激。如果看到什么优惠便宜之类的福利,慎重,你以为的永远是你以为的。
第二,你要明白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比如该不该告诉父母姐姐有药瘾,告诉了是诚实的表现,不告诉是对姐姐的忠诚。打赌下注的时候该不该先查一下赔率呢,查了是理性,不查就是冲动。忠诚vs.诚实,理性vs.冲动,当你选择了一种立场,选择一种价值观,通常就会排斥另一种价值观,因为你有自己的价值倾向或者说价值取向。了解价值倾向,让我们更能理解人们所持立场的来龙去脉。
你通常只需要问下这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作者用作理由的特定后果或结果对他而言显得那样可取?”“作者放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而描述性假设是指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信念,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存在的鸿沟,追问:“你怎么从这个理由得出这个结论?”问他:“如果理由成立的话,要得出这个结论,还需要什么东西成立才行?”
然后,我们来看看论证过程。
论证过程如何直接决定着能不能说服我们接受对方的结论。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里看不见的“陷阱”也比较多。看的见的,作者说出来的,就是让我们接受的,而他没明说出来,省略的、不想说的、不全面的证据,而可能影响我们作出正确的、理智判断的,往往就是这些我们不易察觉的问题。
举个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过来我办公室坐,聊起他的新车,说新能源汽车特别好,一个月电费才用300多元。听他这么一说,好像没什么问题,新能源汽车比我们的汽油车好。
我们从证据的效力、推理过程、数据、被省略的信息等方面,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来问问看:
先说说300多元的问题。他说一个月电费300多元,他的用车频率跟我们相比如何,是比我们频繁,还是不及我们呢?如果他频率用车,每月通勤1-2小时,一个月电费才300多元,而你加油要1000多元,那可以说省钱。另外,他一个人说省钱就是省吗?当然不能。因为样本量太小了,一个人不代表全部。
接着我们看看这里面被省略的重要信息。我们知道新能源车用电,说白了,就是电动车,续航能力如何也是我们要考虑的。每次充电耗时多久,如果有急事,你能等吗?能像加汽油那么方便吗?还有充电桩问题,充电桩建设也不完善,覆盖程度肯定不及随处可见的石油加油站,你能保证你出门都能及时在快没电时找到充电桩吗?偏远的地方、没有充电桩的地方怎么办?还有就是电池问题,电池多久要更换,更换的费用多少?
最后,我们还不难发现,这个问题需还存在一个价值观的假设问题。如果你是环保主义者,如果你住在配套设施完备的城区,如果你从事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行业,那么新能源汽车就是不错的选择。这也是我们容易省略掉的重要信息。
所以你看,论证过程中的这些看不见的“陷阱”特别容易让我们掉入对方思维的“坑”,如果你清楚这些“坑”在哪,就能更好地避开了。当你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那么你就会知道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目标就是判断结论可不可以接受,或者判断它的价值是大还是小,这样就能轻松做出你的选择了,在不断的练习中,你就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认知了。
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学会提问》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一些主要内容了。我们再来总结下。这本书我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出好问题,要带着问题思考,心里有关键问题的标准,并能在这些好问题题不断进步国。
二是提出关键问题的技巧,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思提问的过程,首先要弄清楚论题“是什么”,然后在论证过程中,要对作者或演说家的理由进行不断的提问,多问“为什么”,对于结论也要思考提问,形成自己的结论。
三是注意那些你看不见的问题,比如词语的多层意思、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去发现那些对方没明说出来,省略的、不想说的、不全面的证据,完善你的思考链条,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看问题的多维角度,形成自己对待问题的独到的见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