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两千年前,“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仰天呵之,乃成《天问》”。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能从《匆匆》里聆听到来自朱自清的“天问”。《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对时间的流逝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作者从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感叹,到最后发出内心的叩问,他所有的情思,都在那一连串的“追问”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源何而“问”
这篇散文写于“五四”退潮时期,那是沉寂与动荡、失望与希望相交织的年代。在新文化运动中觉醒的知识分子,大多都经历了从苦闷迷茫到寻找出路的思想历程。19岁便结婚生子,让这位初为人父人夫的青年,有着更多的苦闷。正如他自己说的:“在歧路面前,我只有彷徨罢了。”(朱自清《哪里走》)朱自清在致俞平伯的信中说:“日来时时念旧,殊低徊不能自已。明知无聊,但难排遣。”“不禁令人叹惋时月不可留。我想将这宗心绪成诗一首,名曰《匆匆》。”(《信札》)。从他的文字中,不难看出,这“问”,源于一个有志青年对自己当下人生的自我叩问!
二、“试问春光今几许”——“问”中悟情
每一位读者都会注意到:这短短几百字的文字中竟多达12个问话:开篇,看见燕子的去来、杨柳的枯荣以及花开花谢等自然现象,却顿感时光不复回的伤感和迷茫:“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像是在问询他人,又像是喃喃自语。当他细数自己那已经过去了的、八千多个日子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无声无息时,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内心充满羞惭、恐慌。当再次追问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捕捉到那些细微的时间踪迹时,便忍不住地“叹息”,自责、无奈、焦灼之情油然而生。紧接着,一连串的问题随着情感难以自抑地喷薄而出:“能做些什么?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痕迹?何曾留有痕迹?将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回去?为什么偏要走这一遭啊?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连七问,一浪接着一浪,层层递进,问中有答,答中有问。既有对自身平庸的不甘,也有对生命价值的反思;既有对内心灵魂的叩问,也有对当下人生的警醒。
文末最后一问“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与第一问字字相同,但是在经历了如此这般的情感挣扎后,其意义已大不相同。看似发问,心中却又有了自己的答案。那是追寻之后的呼喊,那也是挣扎之后的奋起!
这些自言自语,只问不答、口语化很强的问句,贯穿全文,直接而真实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历程。细细品味这些追问,宛在耳际,振聋发聩,犹如那两千年前屈原的惊天之问!
三、“浑欲乘风问化工”——惊天之“问”
初读这“问”,首先是一个文学家的“时间之问”。
朱自清是我国一代散文大家。其语言文字的运用已到了登峰造极之境。
(一)情景交融,将时间物象化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怎么才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呢?作者选取了自然界中“燕子”“杨柳”“桃花”等美好事物的荣枯现象和四季的变迁往复做渲染,又将时间物化成“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它轻轻悄悄地“挪移”着;紧接着,作者抓住起床、洗手、吃饭、静思……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景象,运用一系列极富画面感的动词:“跨过”“飞过”“闪过”“溜走”……让读者分明看得到时光“匆匆”溜走的身影,听得到它轻悄挪移的声音。正是这些生活“琐事”,才让时间的“匆匆之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找到了最真实的认同感。
作家赵景深说:“朱自清的文章……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他就是这样,把自己“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二)匠心独运,体现艺术之美
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朴素但充满新鲜,自然又彰显锤炼。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一幅幅画面跃然眼前。在作者笔下,时光如针尖上的一滴水、如轻烟、如薄雾……抽象的时光可见、可感,可触摸;“太阳他有脚啊”,这样的语言又充满了趣味。还运用大量的叠词“匆匆”“渐渐”“默默”“头涔涔”“泪潸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形式丰富,充满韵律。作者将画面感,音韵美,形式美融为了一体。
文字中凸显出的或舒缓或急切、或追寻挣扎或凝心静思的语言节奏也与作者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作者用他手中的文笔将其谱写成了一首极富动感的乐章。
(三)“起承转合”,彰显结构之美
作为一代文学大儒,他极其地熟练地运用了文学创作中“起承转合”的构造之法,作者从自然现象而起,接着用问话串联全文,文末处,作者仍用问话,表达深深感慨:“为何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作者以这样的叩问一笔揭示了文章主旨:那就是时间越无情、越易逝,我们越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构思行文使得整篇文章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层次清晰、浑然天成。
再读这“问”,也是一位哲学家的“生命之问”。
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他的文字自然蕴含了哲学的韵味,加之饱满的抒情笔调,蕴理于情。本文中的他追寻时间的脚步,经受情感的挣扎,当时仅24岁的他已有不小成就,却依然发出对自我的叩问:“我还能做些什么?还剩下些什么?……为何偏白白走这一遭啊?”行文至此,作者已从单纯的“时间之问”中跳了出来,努力地思考人生的方向、生命的价值!
他曾说要“去出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后来,他不屈服于忧伤苦闷,积极进取,用无数个生命中的“刹那”创造了许多文学史上的精品!细品这“问”,还是一代进步青年的“责任之问”。
作为经历了“54运动”的进步青年,虽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文字中流露出的,“有感伤却不颓唐,有彷徨却不消沉”。“为什么白白走这一遭?”的问话背后,其实是内心坚定的回答:“不能白白走这一遭!”作者在问话中反思,在问话中奋起,在问话中思考未来,体味“责任”的真谛!
应该说,作者此时书写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状态,更是一个时代的情感状态!这问,是一种自我的警示,也是一种面对大众的疾呼!那一声声的叩问,“我能做些什么?“为何白白走这一遭?”是“时间之问”、“生命之问”,也是一代进步青年的“未来之问”、“责任之问”! 这样自觉的责任感,使他最终成长为一位民主战士!
回顾整篇文章,作者就是这样以景触情,以情生问,以问带思,用不停的追问,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尽情书写,同时催发了读者的思考!这惊天之问,是作者对自然和社会深入思考的结果,是作者苦苦思索之后,情感得以无限展开、精神得以无限升华的表现!
透过文字的背后,我们分明能看到一个心思细密、勤奋上进的朱自清,一个坦诚可爱、纯粹本真的朱自清!
翻开文学的史册,我们看到,在屈原《天问》之后,直到唐代,才有了柳宗元的《天对》,这一问一答,跨越千年,穿越时空,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迹!
今天,每一个聆听了来自朱自清的“天问”的人,皆应明白:千年太久,必须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