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懂点抗日战争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而西安事变彻底和平解决是在1937年的2月份,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中国又发生了那些事情,蒋介石回到南京之后,是否信守诺言,不再敌视共产党?
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迁往延安,此后数年,延安,这座位于中国西北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迅速成为了革命圣地,1937今年3月,著名作家老舍发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4月,中国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发表军事论文集《国防论》,指出日本乃是中华民族之最大威胁,并以日本为假想敌,阐述战胜日本之策略,其中第一次提到了“以空间换时间”,“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坚持持久战”等著名且先进的观点,并在日后的抗日战争中得到印证。
在中共与国民党关系上,蒋介石算得上上信守诺言,虽然两党之间仍有小范围摩擦,但是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停止,蒋介石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3月份,中共代表人周恩来,潘汉年飞抵杭州,与国民党商讨中国共产党的改编事宜,其中核心问题有两点,第一,红军改编问题,第二,陕甘宁边区地位,人选以及红军改编之后军政人员的组成。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虽然已经停止了内战,但是依旧在这两个问题是打着小聪明,频频偷换概念,先是提出红军待遇为投降收编之待遇,被周恩来一口回绝,紧接着蒋又提出,红军是与蒋介石之个人合作,而非南京政府,再被周否决,蒋又提出分割中央苏区的之领地,面对如此无理要求,周恩来,潘汉年自然不会同意,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周恩来和潘汉年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由于细节问题太过于繁杂,国共双方在杭州谈判中,只达成了一个原则性的共同纲领《三八协定》,那就是,国民政府承认中共以及中央苏区的合法性,停止十年期限的内战,双方重启合作,并约定于本年中旬于庐山商讨具体细节,4月周恩来回到延安,向中央汇报了杭州谈判的成果,毛泽东表示,杭州谈判,只要国民政府承认了中共的合法性,这对于红军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6月4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飞往庐山,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张冲,邵力子展开谈判,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待红军的态度,从“搅共”,变成了“融共”试图通过正规改编的方式,严格限制共产党、红军的成长以及规模。当时红军全军加上军政人员一共有超过8万人,中共方面提出当以实际情况为准,于红军设置一个集团军编制,下辖4军12师合计36旅,朱德,彭德怀为集团军正副司令,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贺龙为四个军军长,但是这个实事求是的方案却被蒋介石一口回绝,他的方案则是红军改编为两个师8个团,八个团一共才一万五千人,其余人等需遣散,师上面不设军,军队除师长以外自副师长至排长均由南京配备,另外朱毛二人必须离开红军,国民大会中共可以派人参加,但只能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参加。
消息传回延安,毛泽东豁达地表示,对于职务他和朱德都没有要求,只要谈判能够取得进展,自己和朱德就算是做一名小兵也没有关系,但指挥权一定要在红军手中,平时可以不设立指挥所,但战时必须要设立,且指挥权必须在红军手中,但是这个条件,蒋介石也没有同意,16日,周恩来飞回延安,第一次庐山会议以蒋介石私心阻隔,未能取得任何有价值的成果。
6月26日,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再飞庐山,与国民党开始第二次庐山谈判,此时蒋介石的态度比之前稍有缓和,原因就是华北的日军正蠢蠢欲动,不断制造摩擦,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中日双方大战已不可避免,国民要求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蒋介石也不敢完全弃民舆而不顾,如果说在这之前,蒋介石对于日本的野心判断失误的话,那么在第二次庐山会议的时候,他对日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改变,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日宣言,战事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但话是这么说,但蒋介石对于“溶共”也没有丝毫的放松。既然双方在编制上都不松口,那就在人选问题上动手,蒋介石提出中共可以编制三个师,但师长必须由南京政府委派,且政治机关只有联络权,无指挥权,三师统一由南京政府指挥,毛泽东,朱德也可以留在军队中,但取消指挥权,政治部主任由周恩来担任,副主任由毛泽东担任,中共代表回复延安,毛泽东豁达的表示,只要抗日统一战线能够早日达成,就算自己和恩来当一名小兵也没有关系,但部队的指挥权必须在红军手中,平时可以不设指挥部,但战时必须设立指挥部。而蒋介石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立统一的军事机关,数日谈判无果,7月21日,毛泽东指出,如果未能与国民党达成协议,中日全面开战之后,红军将自行改编。
8月,中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时间已经不允许蒋介石再设立任何阻碍,8月中旬,国共双方在南京重启谈判,就在同段时间,迫于目前越来越恶化的抗日形势,红军于洛川召开洛川会议,会议决定红军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为军委主席,周恩来,朱德为军委副主席,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成为了红军乃至之后八路军抗日的纲领性文件,会议上,毛泽东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提出中日战争的持久性,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敌后根据地,坚持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争取可以争取的一切抗日力量以及坚持红军的自主权。
8月25日,国民政府与红军终于于南京达成协定,中共代表康泽、叶剑英在文件上签字,红军被改编为中央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为朱德,副总指挥为彭德怀,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为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和一个总部保卫团,三个师共计4.5万人,其中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为周昆,罗荣桓,肖华为政治处主任,下辖343旅,旅长陈光,344旅,旅长徐海东,全师1.55万人;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参谋长为周士第,关向应为政治处主任,下辖358旅和359旅,旅长张宗逊和陈伯钧,全师共计1.4万人;129师正副师长为刘伯承,徐向前,参谋长为倪志亮,林育英为政训处主任(1938年林育英因病回到延安,其职位由邓小平接任),下辖385旅,386旅,旅长分别是王宏坤和陈赓,全师共计1.3万人。
除了苏区红军接受改编之外,在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袁国平,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旅级编制)和一个特务营,第一支队总司令陈毅,副总司令陈秋涛,全军10300人,第二支队总司令张鼎丞,副总司令谭震林,后为粟裕,粟裕调任第三支队任副总司令,第三支队总司令由张云逸兼任,第四支队总司令为高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