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普及教育需得依赖于小先生,本篇陶先生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讲解如何指导小先生。
第一,讲的是让小先生建立小班级。普及教育的重任固然由小先生们承担了一部分,但是也不要给小先生设置过于重的担子,要根据小先生们的特点让他们只教两三个学生,这样他们就能很轻松的完成担任的教学任务。这就是所说的量力而行,切不可不管不顾的让小先生们承担过重的责任,不然物极必反。
第二,讲的是指导小先生开起大门找学生。兰卡斯特制固然好,可是它并不符合当时的国情,穷国想要普及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的在班级里学生教学生,必须走出教师,走进农村,走到千家万户,让小先生去寻找自己的学生,可以是家人、邻居等等,这样才能把知识普及下去,给没有机会学习的穷人创造一个机会,这才是普及教育的意义。
第三,这一条讲的是指导小先生教人去教人。如果说一位小先生教会了两个学生,那这个教育行为到这里就停止了吗?是仅仅教会这两个学生有意义,还是同时教会这两个学生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再交给他人更有意义呢?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到了“即知即传人”的教育原则,让小先生每教一位学生就让学生去把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就在无形之中把知识普及了下去。
第四,要把文字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教。如果文字单纯的只是文字而脱离了生活,那这样的知识普及是没有意义的,需得让人们在学习了文字之后,能够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字与实物联系在一起,会写自己的名字,这样才会切实产生拥有知识的自豪感,而不是如云雾般虚无缥缈的看不清摸不着。
第五,讲的是由小先生普及教育的运动也要遵循规定。既然成为了小先生,就要担当起“先生”的称号,必须严格的按照课程要求把知识传授下去,在这一艰难的道路上,导师是其坚强的后盾,必要时要给予小先生帮助和指导,给小先生讲明白为何要把知识传授给穷人,于社会有何重大意义,这样小先生们才会明白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让他们在普及教育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第六,小先生最大的困难是大对小先生不信任的心理。其实这种心理恒古至今一直存在,如果说在课堂上我的学生对我提出了不同的建议,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也是有些怀疑的,更何况那个时代思想固化的大人们。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即把所有小先生的家属召集到一起,并当众让大家看到小先生的本事,正所谓以才服人,这样大人们就会相信小先生是可信的。如果只是这样还是不够的,导师还应该把知识与生存联系在一起,让他们了解想要过上好日子必须通过学得知识才能实现,这样人人都想求学,如此,普及教育的路子才算是通了。
以上讲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对于指导小先生的指导方法,但是普及教育全要靠小先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后面需要导师们对小先生严格的要求,热心的指导,耐心的讲解,细心的传授才可取得成绩,一切都取决于导师的态度。正是由于导师和小先生们的不懈努力,让教育普及成为了现实,给现如今的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甚至于教师和家长们都站到了统一战线去教导孩子们,只能说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轻轻松松的就可以获取知识,拥有学习机会。正所谓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不会去珍惜,多少孩子厌学,沉迷游戏不能自拔…所以说,优质的教育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