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要读懂苏轼这首词不难,要理解也简单,搞清楚标题中几个要义,了解他写这首词的背景,就清楚了。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首先是“望江南”这个词牌名,又称作“忆江南”、“江南好”等。格式上最早是单片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两句七言,要求对偶。这个词牌是中唐李德裕为纪念亡妓谢秋娘所创作,所以原名《谢秋娘》,后来白居易用曲填词,写下了著名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因为白居易比李德裕的文名大了太多,再则以歌妓之名为曲名,用来吟诵其他场景,确实有伤风雅。从这首词开始,就取了最后三字重新命名。后来的变化也都承袭于此。
这也是词牌经常发生词牌名变化和字数增减的原因。诞生初期,格式上本来就是随着演唱者的习惯,新写词的作者手法而改变的。
词牌格式固定下来,是到了北宋末大晟府周邦彦手中。但即便如此,后世依旧有“减字木兰花”之类的作品出现——这就是唱到某个地方,觉得不顺,就对字词进行增减。
北宋初期文人修辞手法开始增加,音乐长度也随着乐曲丰富而加长,小令就明显不够唱了。怎么办呢?在柳永开创长调之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小令重复演唱——音乐反复,词内容修改——区别于《诗经》的重章叠唱,音乐重复,词牌的文字却完全不同。
这是文字能力增长的表现。
《望江南》就在重复的基础上变成了上下片,五十四字。不过上下片的平仄格式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发生内容的改变。
所以我们才看到苏轼这首上下片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其实把它拆分成上下两首词,同样是中规中矩的《忆江南》小令。
以前在讲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的时候提到过,《梳洗罢》虽然是一首单独小令,但是温庭筠还有一首《忆江南·千万恨》是写稍早一点的情感状态。其实这两首小令就可以连起来当做作一首上下片的《望江南》来读,更容易理解女主的心理状态。
总之,《望江南》这个词牌从《谢秋娘》一路演化下来,就成了苏轼写的这个样子。
“超然台作”是什么意思呢?
苏轼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打发到密州当地方官,就是创作《密州出猎》和《十年生死两茫茫》两首“江城子”的时期。
他到了密州,修复了城外的一个观景台。苏辙很明白他当时的处境,为这台子取名为“超然台”,取自《道德经》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这意思就再也明白不过了:你别在乎荣辱得失了,一切要处之淡然。
第二年春天,苏东坡爬上超然台赏景,烟雨蒙蒙,满城花开,唏嘘之下,写下了这首经典作品。
因为小令转上下片的缘故,词牌在文法安排上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分。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上片描写春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注意“斜”、“花”、“家”是押韵的,不论《词林正韵》还是《平水韵》,都是发音相似的。“斜”字虽然如今改成了“xie”,但是只要是2000年前读小学的朋友,都知道这个字在这里念“xia”。
春天还没有过去,杨柳在和煦的春风中飘荡。我登上超然台眺望远方,护城河春水上涨,满城的花瓣飞舞,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下片写情感,因为上片的景色,让人触景生情。“咨嗟”,就是赞叹或者叹气的意思。今天读作“zijie”,但是毫无疑问,这里肯定是和“斜”一样,发“jia”的音,与“茶”、“华”押韵。
寒食过后就是清明,我却不能去扫墓了。酒醒后因思乡而叹息,却也没有办法。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着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
尾句“诗酒趁年华”,有些及时行乐的味道。但是东坡居士行文,是首尾相顾,同时点题的。“超然台”——“春未老”——“趁年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抓紧时间,借诗酒以自娱。
整首词从写景,到抒怀,都是紧紧围绕“超然”二字,既回应了苏辙的良苦用心,也体现了苏轼在密州时期的心态。
从词的风格来说,虽然落笔清新,情绪满怀,却和柳七郎类婉约词相去甚远,不过也不能归到豪放中去。
这种清新情怀正是小令最适合表达的情感,用《望江南》来写这种闲适中的乡愁,淡泊而绵长,显得别有一番味道。
景色虽美,其情也哀。
文有悲意,却不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