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这段历史时间大概在公元220——280这六十年里。从220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开始,到魏国司马炎废魏自立国号“晋”,280年晋灭了东吴结束。后学把这六十年称为三国时期。
陈寿生于233年,卒于297年,被人称为史学家。标注伟大的史学家,是人们对《三国志》尊重历史,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一生命运多舛,极不顺利,在蜀为官,屡遭贬谪。但书写《三国志》时,不随意褒贬人物事件,忠实还原历史。
史书我读的不多,能说上来的,也就那么两三本,《史记》读过,《宋史》读过,还有就是《资治通鉴》了,总想买一套《二十四史》,可惜囊中羞涩。年少时不知道怎么去读史书,中年时每每下定决心,攒够了钱准备去买它时,保准有事发生,哪件事都比我买书重要。就这样一拖再拖,到现在也没有看到正经八百的史书。
一般来说,当代人写当代事,差不多可以肯定是真实的,否则一定会有人出来指责作者的。个人认为,年代越久远,其书中记载的就越离谱,以讹传讹是人的共性,即便是心有正义,可无处可考,全部都是各种书籍记载,这样就算想把事件人物写真实了,估计也很难做到。
不读史书的,总是把《三国演义》当成真实的记载。这事在普通人中间的确存在,我身边就发生过因为两本三国引发的争议,甚至差点动起手来。我劝架有办法,只需要把那句老话重复一遍,立刻就消停了,就是那句“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然后就大声说着:“回去多看几本书,就不用争论了,瞎吵吵什么,赶快去干活挣钱去吧!”
读史书,真不敢说哪本史书写的真实,哪本史书有虚构成份,还是马先生说的好“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句话我认同,中年时读《资治通鉴》时,里面有些东西弄不明白,就问过老师和朋友,那时候能有这种认识的人很少很少,大部分人都会告诉我,要尊重历史,不能瞎胡猜。
我个人认为,写史书的作者更值得尊重。所以,始终认为《三国志》比起《三国演义》,对于我来说就更有价值和意义。罗贯中的确让我尊重,他能把民间传说,有机的结合起来,用艺术的手法,开创章回体小说之先河,当然是“金仙”一类的大师了,而且还是排在首位的大师级人物。陈寿,可以说是“陆压”式地位的史学家,他的地位,在我心中,肯定比罗贯中要高。
我这本《三国志》封面就是【晋】陈寿著,臧宪柱译。里面内容不多,绝对不会是《三国志》全本,读完了才知道,全是传,只是开始一篇是武帝纪。魏书六篇,蜀书七篇,吴书三篇。果然内容少的可怜,唉!一分钱一分货,占小便宜吃大亏啊!
最喜欢《三国志》里的关羽传,与《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有很大区别。一、没有说刘关张桃源三结义,只说三人同床共寝,亲如兄弟。二、没有温酒斩华雄。据说华雄是孙坚所杀,可在孙坚传里也没有看到。三、三英战吕布也没有,大概的确是演义。四、赚城斩车胄,是说刘备刺杀了车胄。五、屯山约三事,没有,曹操也不可能和他约法三章。六、没有诛杀文丑,七,没我义释曹操,八、单刀赴会没有,据说是鲁肃单刀赴会,去找的关羽。九没有水淹七军,十、败走麦城也没有说。
《三国志》里说关羽被曹操俘虏,投靠了曹操,在与袁绍集团的战斗中,他和张辽为先锋,的确是关羽冲入阵中,杀了颜良,割下来脑袋,袁绍的手下将领没有人能挡住关羽。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从曹操那里跑了,去河北找刘备这事有,但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路线不对,难怪有人说关羽是路盲。刮骨疗毒有,但医生不是华佗,想必“麻沸散”还没有发明出来。
作者如果喜欢自己书中的一个人物,肯定会认真去写,添油加醋也无可厚非。陈寿写《三国志》最晚也就是三国时期刚刚过去十几年,而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却距三国时期差不多一千多年了。所以我还是相信陈寿多一些。而演义,就是讲故事说笑话,图一快乐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