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绝对算得上是一本好书,我将书中的精华做一个摘录摘抄,同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得。
全书通过哲人与青年的对话形式来阐述了一个个道理。哲人认为,世界极其简单,我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青年则认为,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乱,根本无幸福可言。
哲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长年在18度左右。这是一个客观数字,无论谁测都一样。但是,夏天喝到的井水感觉凉爽,而冬天饮用时就感觉温润。温度恒定在18度,但夏天和冬天饮用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青年认为这是环境变化造成的错觉。
哲人则说,对于那时的“你”来说,井水的冷暖是不容否定的事实,这是主观的判断,而我们无法摆脱自己的主观。即使你现在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只要你自身发生改变,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
由此,哲人和青年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
青年先说起自己一个朋友,多年来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过上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踏出房门一步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冷。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青年认为他可能是因为过去的一些经历留下了心灵创伤而导致的。
哲人则认为,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就会陷入“原因论”,我之所以会变成今天这样,就是因为之前的经历所导致的。
哲人提出了“目的论”,指出青年的朋友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的的确确大吃了一惊,我一开始觉得这简直是诡辩。但细细想过之后,却又理解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原因论”的信奉者,我们把目前境况不好的一面全都归结于过去某些经历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哲人紧接着坚决的否定了心理创伤的存在,他认为心理创伤根本不存在。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长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白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青年反驳说,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看法,如果心理创伤不存在,那他为什么要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难道这是他自己乐意的吗?这绝非他主动选择,而是被迫选择,不得不选择这样的自己。
哲人不愧是哲人,一下子指明要点,如果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说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他那样认为的“目的”。
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用目的论来说就是,青年的朋友为了达到不出门的目的,故意制造出不安和恐惧情绪。
看到这里,我自然而然的想到自己。我自认为也有着一个不太好的原生家庭。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原生家庭能够治愈一生,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则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用目的论来看待这个观点,可以说这是误人子弟的谬论。这是典型的原因论,因为过去有着不好的原生家庭,所以才导致我们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对于目的论和原因论,我认为并没有对错之分,相比之下我更愿意信奉目的论,原因很简单,就如之前说过的,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坚信原因论并不能改变我们目前不好的处境,虽然我们希望改变,但只要我们改变无果的时候,我们就会用“我之所以无法改变都是因为过去有着不好的原生家庭”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改变也可以说服自己,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我有一个好的原生家庭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直白点来说,我们只不过是为了给无法改变的自己找一个借口才捏造了“有一个不好的原生家庭”。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它将使我们发生彻彻底底的改变,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相信什么不好的原生家庭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这样的鬼话,虽然不久前我还对此深信不疑,但现在就让它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