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阅读,读着读着,对小小的方块汉字,有了一种超出字面的体会。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传承久远、延续至今的方块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自带密码,不仅有形,而且有意,或形,或意,亦或形意兼备。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归纳总结了汉字的六种构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后三种由前三种衍生而来,汉字数量较少,应用场景有限。
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用之甚多的汉字,主要是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类。我们用一些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象形类,源自对物体客观形状的描述。譬如:日、月,由来自太阳和月亮的形状而构造,让人一看,就会联想到物体的形状。
指事类,来源于对行为状态的描述。譬如:上、下,就是用人的肢体动作,形象地表达事物的意境。
象形、指事这两类造字法,简单明了,寓意贴切,不难理解。但用于表达象形和指事的符号以及线条,毕竟有限,同时,用法过多,数量过大,容易雷同,也不利于区别和记忆。故,我们的祖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会意造字法,且被广泛运用。
所谓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组成,并依据原来各自的意思,创建出一个新的汉字,赋予其新的功能和释义。略举几例:
信,由人和言构成,意在表明人的言行要诚实,方能称之为信;
仙,由人和山组成,高山之上的人,肯定不同于普通人,故可称之为仙人;
儒,由人和需构成,指人的需要,常常用于儒家、儒学等,这就可以解释,孔子的理论之所以被称为儒家,就是说他的言论都是人们需要的,社会期待的;
佛,由人和弗组成,弗的本意是否定,组成佛字后,本意是指其不是人,既然不是人,那就是神,所以称之为佛,如佛祖,弥勒佛等;
愁,由上面的秋,以及下面的心而组成,秋天的落叶、万物的凋零,令人油生惆怅之情。故,以秋天的心境,来比喻人的心情,是为愁也;
夯,上下结构,由大、力两个单字会意而成,意指用很大的力气去做某件事,故,称之为夯。譬如,夯实基础;
央,本意是中心、正中的意思,故在结构上,以一个人站在舞台的中心部位,表示其就是中心。常说的中央一词,其实中和央都是正中心的意思,只不过突出强调罢了;
贵,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古代用来遮盖或压住物体的器皿,下面是一个贝字,用器皿遮盖压住宝贝,这个东西当然就贵重了;
众,本意指多,所以,用三个人字来组成,古人一般认为,三人即可为伍成众。同时,字形的架构也有讲究,我们看到,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并列的两个人,寓意着,领头的总是少数,跟随的才是多数;
掰,左右各为手,中间是分,表明两个人意见不合闹翻后,分手称之为掰,会意也十分贴切形象;
甜,本意指滋味美好,由舌和甘组成,这就更好理解了,甘的本意是甜蜜,舌头品尝到蜜的滋味,当然就甜了。
还有孬、歪等会意字的构造方式,也突出了会意成分。孬,上面是不,下面是好,组合后意指不好,所以人们形容一个很垃圾的人,常常称之为孬种;歪,造法相似,会意相近,由不字加正字,上下组成,意指不正派的人,不就是路走歪了嘛。
再有使用得非常普遍的“男,妇”二字,也充满着老祖宗的智慧。远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男人与女人,有着密切的分工协作。通常是男人主外,女人主内。为了获得食物,男人成为田间的劳动力,所以田字与力字,上下组合后,称之为男;女人在家负责家务,整理物品,最经常做的事就是洒扫庭除,打扫卫生。于是,左边一个女字,右边加一个扫帚形状的偏旁,意指女人在扫地,合起来就是妇。
还有仁字,由人和二构成,本意指待人友善,表示友善友爱要从两个人之间开始,方能延伸为仁。记得在部队时,曾有一家两口子,总也搞不到一块,夫妻形同路人。后遇提拔机会时未能通过,领导给出的理由就是家庭不和睦,并强调说:两口子、两个人之间都搞不好关系,还能团结别人?缺乏仁心。可见,古人在造字时,是很有寓意所指的。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会意造字法,数量最多,用途最广,为思想沟通、语言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说文解字》收集了近1200个会意字,远多于象形、指事两类的总和。
会意字的产生,不仅丰富了语言交流,也提升了语言的意境功能,使得汉字真正成为有思想、有灵魂,甚至能传情的方块字。故,古人书信往来时,常有“见字如面”的说法。
由此可见,汉字的构成,总是遵循着:因因成果,由果到因,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并非凭空无端地造出一个字来。譬如,至今尚未能全面解读的甲骨文,原因恐怕与远古时期,甲骨文的多数字由象形、指事而构成不无关系。但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替、生产方式的变换,这些由象形、指事所构造的字,已经找不到对应的形状或物体了。故,后来的人们也就无法联想辨认。
每一个汉字,皆有奥妙,都有玄机,甚至藏着想法、刻着生活、透着历史,真可谓小小方块字,反映大思维,装着大世界。学习汉字,可从追本溯源起步。如此,方能从汉字的本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领悟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
一样的汉字,不一样的排列,语感、语境、语气,也会有天壤之别,效果迥然不同。比如:我喜欢别人怀里的女孩,我喜欢的女孩在别人怀里。前者遭人痛恨,后者被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