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日思考: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在满满的温情之外,留下了两个冷冰冰的问题:斯克鲁奇是做金融信贷的,如果变成一个慈眉善目、乐善好施的人,破产的概率有多高呢?如果转变的代价就是破产,对他而言划不划算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1、依据斯宾塞的思路,“慈善”与“道德”,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同一战壕的兄弟,而是对立面。
尤其是,政府的慈善政策不只是低效的,甚至会败坏道德。
2、对于“个体”来说,慈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败坏道德。
中国的古语: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3、斯克鲁奇是做金融信贷的,如果变成一个慈眉善目、乐善好施的人,破产的概率有多高呢?——破产的概率很高。
4、斯克鲁奇若破产,败坏的是“商业道德”,以后,还有谁,会敢将钱放在他那儿,生利息呢……
5、如果转变的代价就是破产,对他而言划不划算呢?
——他认为是很划算的。因为,他的价值体系跟以前相比,发生了180度的逆转。(已读,7月25号熊老师的课程。)
二、动机“自私”与效果“慈善”,这是自由经济的奥秘。
……狄更斯写作《圣诞欢歌》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作家了,但收入的增加竟然抵不上开销的增加,于是他要趁着圣诞档期唱一首自己的carol,换一碗丰盛的wassail。所以,这部以慈善精神闻名世界的文学名著,创作动机并不高尚。
这种动机和效果的悬殊感应该是亚当•斯密最津津乐道的。
罗胖曰:光明正大合法赚钱不丢脸。
罗胖动机:光明正大合法赚钱。——自私
罗胖效果:“得到系”的筒靴们,总有类似感慨,“仅老师这一观点,我就觉得199,太值了!”——慈善
三、你所知的,圣诞节的习俗和调性,并非历史悠久传统。
1843年的圣诞节前夕,也就是斯宾塞23岁那年,狄更斯发表了这部《圣诞欢歌》。人们今天过圣诞节的习俗和调性——比如家庭聚餐、互换礼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部小说确立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