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我不是药神》。
一定程度上,我是冲着豆瓣网上超9分的高分和朋友圈的眼泪纷飞而去的。当然,我不是确信一定会精彩,只是好奇自己到底会不会流泪。
按自己以往经验,凡是准备去流泪的电影,往往无功而返。果不其然,我很平静地看完了片子。也没有听见周边的啜泣声,或许有默默流泪的也未知吧。
原来,年岁渐高,除了“三高",笑点、泪点也都变高了。生活的粗砺让内心柔软的地方愈来愈少,愈来愈深,已难以轻易触碰到。
近些年,只为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哭过,该片的直面现实及感情的细腻真实折服了我。
必须承认,相比国内好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大片,《药》片至少触碰到坚硬残酷的现实生活,让大家感同身受,也便略胜一筹。但该片为制造泪点而编排的细节难免落入俗套。
未看之前,我在疑惑:如果电影足够尖锐,是怎样通过电影局严格审核的呢?原来,影片故事虽来自现实原型,但已过去几年,且现实中的当事人得到了法院理性兼人性的宣判。加之电影的板子是打在药企畸高的药物定价上,且政府此案后出台了系列有利百姓的政策,体现了政府的有所作为。如果没有以上几点,我想影片是断不可能拿到放映许可证的。
昨晚,女儿与同学也相约看了此片。她微信有留言:"是俩傻孩子看药神哭得很惨的一天"。她与我谈及此片,我没有笑孩子的矫情。他们这代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衣食无忧,眼里满是光明,尚不知生之艰难,是会为踩死一只蚂蚁而动恻隐之心的,影片中的悲伤足可轻易冲垮他们的泪堤。
若我等年纪,人生午至,当对生之不易深有体会。如今,物质的丰饶和科技的便利,或许能带来肉身的欢愉,但何尝让我们的内心比以前更愉悦呢?成功人士何其少,普罗众生,终归平凡者居多。我们或许身在远方,但没有觅到诗。当所有内涵不同的节日,都过成只为休息的假日,当远离亲情,让你人伦之乐减半,何以诗意地栖居?
我们时常追问生活的意义,余华的《活着》告诉我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如要更有意义,那就体面地活着。对于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活着,健康地活着更是唯一的愿望和最大的意义。所以,当影片中那群白血病人为得到赖以维系生命的药物而举步维艰时,才如此让人心有戚戚。当主人公程勇(徐铮饰)为了病人再次铤而走险无私付出时,才如此触人内心和泪腺。
沉浸电影,我们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品味别人的故事,顾怜自己的处境,它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天空飘着三个大字——不容易!
当然,或许我们未有生命之虞,但当今似乎每个人都缺乏安全感,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生活的迷宫里左奔右突,莫名焦虑,兀自狼狈。有人为孩子的入学焦头烂额;有人为高企的房价预支了自己的未来,不敢跳槽,害怕失去工作;有人为远方父辈的重病而贡献了自己所有的年假,花光了自己有限的积蓄……
相比影片中用高价药维持生命的不易,我们见到过更严酷的现实。在农村,有人身患重病,放弃治疗,坐等死亡。不光不曾有体面的生活,甚至连死也没有尊严。
面对绝症的多发,研发更有效的药物,让人花得起钱看病,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怀,这些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和行动的。但是,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思考:绝症何以更趋平常,更趋低龄?难道与我们只为一己私利而采取互害模式没有一点关系吗?你为暴利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和污水的同时,也吃着别人喷药物喂激素的食物。他在往食品里添加添加剂的时候,也在使用别人有毒物质超标的物品。不要忘了,当给别人挖陷阱的时候,自己也将步入他人掘就的坟墓。如果有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水、生态的食物、环保的商品,我们是否可让病症减少呢?这个社会太需要摒弃为一己私利而不顾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我们希望,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正向的美好生活。我们不要在别人哭泣的故事里也看到了自己悲哀的影子。
因为沧海过,所以难为水。如是,《我不是药神》并不值得流泪,但的确能带给我们感悟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