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回顾:
一、回看上周小组管理积分
二、请各小组谈一下本组上周积分名次的感想
三、导入班会关键词:团结,
四、出示班会主题:精诚团结 全力共赢
五、小组体验式游戏:冲出漩涡
1、介绍游戏规则
2、请上周积分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的小组到教室后面的空地进行游戏比赛。
六、请小组成员谈游戏感受。
七、全班学生写关于“团结”的感受文字(100字以内)
班会反思:
1、班会缘起
之所以本周组织以“团结”为主题的班会,是因为在开学第一周,我在给学生做调查时,关于“你觉得什么样的班级是理想的?”一题中,38名学生都提到了“团结”一词。
我也觉得在新建立的班集体中,有必要开展以“团结”为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
上周,学生之间还发生了两起学生打架事件,甚至其中一起为男女生之间的身体冲突。我想到,是应该给学生进行一次以“团结”为主题的班会了。当然,其中还可以细分为“宽容”“合作”“分工”“责任”等不同的子话题 。
2、班会设计
(1)导入设计
怎样引起学生关于此主题的兴趣,一直是班会的重要内容。
这就如同上语文课、数学课一样,所学到的知识、传达的理念,如果不能与学生的思想现实、心理状态、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这样的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过目即忘。
我想到上周刚刚正式实行的小组管理积分。
我们从六个方面进行小组捆绑式积分,如果某一个学生奖励,全组加分,一个学生受罚,全组不加分;放假时,我们进行了合计总分。
我想到,从这个积分进行切入,会引起学生更切实的参与感,与学生的小组荣誉联系,感觉更密切一些。
(2)活动选择
我一向反对说教式的教育形式,而主张以学生体验式为集体班会的主要形式。
迟希新教授《有效班会十讲》一书关于“主题班会的问题‘症候’”指出:“单向灌输”这一教育形式的弊端:“班会结束时,同学们似乎认同了老师的观点,接受了主持人的要求和倡议,但整个过程却缺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兴趣,致使主题班会变成了单向的灌输和主持人的独角戏。”
迟教授还指出:“我们要从观念上彻底摈弃道德‘灌输’,真正体现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德育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调动学生对德育活动过程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才能使学校的德育过程成为外在价值引领与学生价值自我建构的统一,实现德育过程从他律到自律的实质性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
为此,在国庆假期准备此小班会过程中,我查阅了《学生心理游戏270例》一书,选择了一些易于在教室开展,不用更多物品准备的团队游戏,作为班会的重要环节进行设计。
毕竟,学生是刚升入七年级,心理模式还趋向于更生动活跃的游戏方式,仅仅是讲道理、说故事的教育也可能有一定效果,但通过体验会更深刻一些。
(3)班会感悟
没有学生主动反思的班会,只是一时的热闹,不能进入学生内心。
所以,凡是班会,我必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简短的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哪怕当堂没有时间,我也会留到课后书写。(当然,不如当堂写作效果更好。)哪怕只有百十来字,只要学生真实的想法就好。哪怕只是重复班会上的观点和说法,也是在强化班会教育的内容。
只有及时的反馈,班主任才知道实际的教育效果,后续的教育才更有层次,更有方向,更有侧重。
3、课后反思
(1)时间分配
因为是晚自习第三节开班会,时间有些仓促。并且我先进行了班干部评议,几乎占用了一节时间。
本来想着三个游戏,六个小组,每个游戏两组比赛,也感受不同游戏方式中团队合作的不同方式。
但时间只剩下半节课,只好让学生参与一个游戏, 这样学生的参与度降低、影响度也打了折扣。
(2)游戏实施
也许是学生第一次做游戏,学生对规则的理解还不太清楚,在游戏时,出现了些许混乱。还好,我临时修改了游戏规则,由“冲出漩涡”改为“解手链”,都以小组解开缠绕的手臂为目标,才算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完毕。
另外,这一游戏规则要求学生拉着彼此的手掌,而学生初级面对不同性别学生,还有些腼腆,第五组学生迟迟不敢拉别的学生,最后看到另一组把校服袖子延长拉着,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以后在游戏的选择上,要考虑性别的差异与交流的障碍。
(3)交流感受
由于参与的只有两个组,其他学生多为观众,没有参与就感触不深,在谈感受时,就显得浮光掠影。
最后,只好留到课下再写,从交上来的感受看,只是表面的套话。
看来,以后的准备还需要更充分,考虑的细节还要更多,活动的形式还需要更新。
关键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还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