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2月28日轮到我为大家领读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因为感冒发声困难,让好友燕歌代劳,但我还是要写点感受的。王教授的这本书不同于以往领读的书,这本书理论性比较强,是典型的专业书籍,从专业术语到专业设计,还有大量的调查数据以及精心制作的表格,都浸透了作者的心血,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应该是一本好书,但是对于共读一本书,内容可能有点难度。这段时间听各位家人领读,总要再看看书,否则印象不深,专业术语也较难记住。鉴于此,我读完最后一节,产生了写一点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便利用感冒休息的时间草作此文。如有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家人斧正!
正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于漪老师曾形象地称它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然而,二十多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四个月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让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不管是什么问题,不管初中老师有多少无奈,我的看法仅是一孔之见,仅供大家交流。
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
1、让学生死记硬背课下注释和翻译鉴于考试要求,要考一篇课内文言文,题型就是填写某词注释和某句翻译,而这些都在课下注释中。看上去,让学生背会就可以了,关键是学生背不会,背会了也会忘掉,尤其是八年级学生正处在由死记硬背向理解记忆的过渡中,不深入讲,只死记硬背,只能应付一时考试,却很难应对长久的学习。当然,我并不是完全否定背的功效,毕竟来说,背是积累,有了积累才谈应用。只是背的基础上还要讲一些知识,否则跟高中教学很难衔接,会加大高中学习的任务。当然,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使动”“意动”“判断句”“宾语前置”需要讲,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也需要讲,但这些只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不能作为目的。误以为学生记下每句翻译,就是学习文言文,这绝对是要不得的。
2、没有工具书,不查字典,不思考
到初中后,发现学生不查字典,甚至就没有字典,连本《新华字典》都没有,更不要说《古汉语词典》。这可能受上级要求影响吧,不能跟学生推荐书籍,学生买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名著都是五花八门,还谈什么统一教学要求呢。没有工具书,不查字典,注释是什么读什么,没有的不读也不查,老师教啥是啥,更谈不上什么独立思考了。比如,《周亚夫军细柳》中有一句“将以下骑送迎”,到底读“骑”(qi)还是“骑”(ji)?读音不同,意思也就不同。课下没有详细注释,而比较权威的由省教育厅编写的《课时练》中翻译为“将军下马送迎皇上”,这怎么会正确呢?如果“下”是“下马”,要“以”干甚?“一人一马为一骑(ji)”,如果查字典,不就弄清意思了吗?我也纳闷那么权威的教辅也能出现这样的错误。升入初中,学生会查会用工具书是基本的技能,什么都让老师喂到嘴里,还要学生干什么?教辅也奇怪,把什么都翻译好,等着让学生背,这样学生怎么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呢?查字典也是探究未知领域的途径啊!很感慨,初中真的是考什么教什么,这样学生还有多大的拓展空间呢?以前曾教过一位喜欢写作的女孩,她问我该写什么文章,我说如果不为了应试,就写你喜欢的文章,甚至向大作家学习。全国“叶圣陶杯”作文竞赛,她获得了二等奖,获奖作文印发出来后,她感慨还是眼界太窄。这一点可能跑题了,我只想说,初中不要总是只盯着眼前的考试甚至中招考试,教师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3、过度设计合作探究鉴赏文本
鉴赏文言文已经上升到“文”的高度,即鉴赏文学作品,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可以鉴赏,但不能过度鉴赏,鉴赏在高中也是最高境界,对于高中的诗歌鉴赏我只能说是做题,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鉴赏,高中学生尚且如此,何况初中学生呢?有一位老师在交流他的课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暂且不说课件的来源,就算是老师自己制作的,总得弄清楚吧,把论证思路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探讨。他都没有给我讲明白,怎么跟学生讲明白呢?难怪学生听课昏昏欲睡,讨论叽叽喳喳,回答问题默不作声。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应该是教学难点,学生是很难讨论出来的,毕竟他们还没有系统学习议论文知识,这种讨论不是“伪讨论”吗?学生讨论不了的就不要讨论,与其讨论还不如帮助学生背诵。
二、明确文言文教学的任务:
文言文的核心价值是“言”还是“文”?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明确指出“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王荣生教授也这样认为。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老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完成以下几个教学任务:1.帮助学生通过理解文意,进而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意义。2.充分感受古代文学的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意境和美感。3.引导学生从中吸收优秀文化和道德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诗夜游》《与朱元思书》为例,这些文章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还应完成其他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鉴赏写景类文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些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文言知识并不多,而第六单元的《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文言现象比较多,应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作为重点,至于论证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等可作为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次重点,毕竟初中学生文言文知识积淀比较薄弱,谈鉴赏很难落到实处。
三、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漪老师也说过,“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文言文教学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环节:利用故事、成语、诗词名句等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三峡》从画面和学生熟知的诗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导入,由熟悉到陌生,学生也能在《三峡》中印证李白的诗歌。再如《答谢中书书》由“山中宰相”设置悬疑导入新课,宰相为什么在山中?用这些通俗却吸引人的导语先把学生带进文本境界再说。《愚公移山》采用分角色朗读方式,《孟子三章》采用组长领读方式。总之,不论什么方法,都要以便于学生学习为主,切不可为了什么课堂模式而设置教学内容,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四、创建以“读”为主的语文课堂: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余映潮老师也说:“阅读教学课中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即是出声的朗读。”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书读百遍”应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学,也应从读入手。从预习到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巩固,始终贯穿着读。《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说理的艺术,排比句很多,纵横捭阖,肆意汪洋,这不是教师能讲出来的,更不是学生能讨论出来的,朗读才是最好的办法。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比一比看谁读出了气势。分组读,看哪一组读得最好,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培养了语感,读文言文像说家常话,还怕学不会吗?背诵的时候,先让学生背观点句,再背排比句,其他放后面。
在教学中,读的方式很多。如:理读---对课文进行提炼、分类等的课中活动,有条理地整理课文知识。说读---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说,进行译说,进行评说。写读---在朗读品析的过程中,巧妙安排,如诗文美景、想像扩写的学习和写作活动。联读---从某篇诗文扩展开去,把若干具有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文言诗文联起来,或扩读,或比读,或专题研讨。这些方法学生几乎没有见过,教师运用时,要深入研究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和语言特征灵活运用,切不可死搬硬套。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背诵的习惯。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看来,背诵有利于提高推测词意的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我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每一篇文言文都要背过。如果是随级升,就要学生在寒暑假时,布置背诵作业,内容是下一册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和课外古诗词。开始学生会觉得很困难,但是要背诵,就得先读懂课文,所以学生就会通过读书、查字典、甚至是查资料来解决,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查字典的习惯。升入初中,每位学生都应该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借助词典解决。并把平时阅读中自己查阅到的字词读音、意思等登记在上面,形成一本完整的笔记,便于学习,查找和复习。
3.积累文言知识的习惯。要想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很重要。而学生只为了当前的考试,所以学的文言知识只是皮毛而已,只见树叶不见树林,这样很难形成系统的文言知识。难怪高三复习文言知识,学生连《愚公移山》中的句子和词语都不知道。如果学生能长远考虑,每个词语都按类积累,初中三年应该会有很大的收获。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背文章,还要讲一些文言知识,更要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学习与研究,让祖国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后记: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确实有难度,需要把一学期来教过的内容理顺,还要归类,把自己的思考融入进去。因为时间仓促,只能草草结束。从这本书的领读和听读中,我要向其他老师学习,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以免过后忘记。仅以此文与大家交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