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三·三九】
鲍步江之女茞香居士,名之蕙,适丹徒张翊和,合刻《清娱阁集》,丐余为序。舸斋游广陵,鲍寄云:“秣陵僧院广陵船,几日游踪附彩笺。怀渴得梅浓较酒,诗狂乘兴乐于仙。二分新月扶残醉,四美佳辰媚少年。珍重宵深风露冷,征衫多半未装绵。”张和云:“卅载休言岁月虚,缥缃差拟茂先车。鬓丝理为茶烟湿,眉妩成从墨沈余。到处胜游常背汝,得来佳句转先余。何年始践诛茅愿?同向湖山赋遂初。”又,《即事》云;“夜雨催归直到明,草痕新与涨痕平。朝曦十里空濛路,双橹飞如小燕轻。”二人才调相匹,故知秦嘉、徐淑,不得擅美于前。
鲍步江,即鲍皋,(1708年—1765年),字步江,号海门。镇江丹徒人,国子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壮岁游姑苏、武林,客淮扬间,晚年颓放。善画,尤以诗赋名。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
鲍之蕙,(1757年—1810年),字仲姒,又字茴香,丹徒人。清女诗人。“京口三诗人”之一鲍皋之次女,诗人鲍之钟二妹,女诗人鲍之兰之妹,同知张铉妻。张惠言《北江诗话》称“张宜人鲍茝香诗如栽花隙地,补种桑麻。”侍读王文治评其诗云:“律细于之钟,骨重神清情深意练。”当时才人如太史袁枚、祭酒法式善诸君皆极推许之。之蕙著有《清娱阁吟稿》若干卷,传于世。
张铉,(1756年—?),字翊和,号舸斋,江苏丹徒人。以优贡授理问,工诗画。有书斋名“饮绿山堂”。著《饮绿山堂诗集》。王文治的女弟子之一鲍之蕙即张铉之妻。
广陵,古城扬州的先名,历史上的扬州。今有广陵区,是扬州的中心城区。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广陵之名始于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之后,地名几变,唐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称扬州。此后扬州之名为本地所专用。
秣陵县,秦汉时期南京地区的一个县,治所位于今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
四美,音sì měi,释义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或者音乐、饮食、文章、言语之美。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美景”又作“媚景”,《小尔雅·广诂》:“媚,美也。”刘琨《答卢谌诗》:音以赏奏,味以殊珍,文以明言,言以畅神。之子之往,四美不臻。
绵,指丝绵,用蚕丝加工而成的絮状物。《战国策‧秦策一》:“革车百乘,绵绣千纯(《集韵·魂韵》:纯,包束也。这种意义的“纯”字读为tún)。”例:绵里藏针。
缥缃,音piǎo xiāng,意思是指书卷。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因以指代书卷。南朝·梁·萧统《序》:“词人才子,则名溢於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
茂先,即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自少贫苦,因才学过人而受同乡名臣卢钦、刘放、阮籍等人的赞赏。在曹魏时,他历任太常博士、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受到晋武帝的重用。与大将杜预坚决支持武帝伐吴,于战时任度支尚书。吴国灭亡后,以功进封广武县侯。后遭排挤,不得参与政事。晋惠帝继位后,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年六十九。太安二年(303年),获得平反,追复官爵。张华工于诗赋,词藻华丽,又雅爱书籍,精于目录学,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隋书·经籍志》有《张华集》十卷,今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张茂先集》。
墨沈,意思是墨汁,犹墨迹,喻指学问。
诛茅,音zhū máo,亦作“诛茆”,意思有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安居。南朝·梁·沈约《郊居赋》:“或诛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复东。”
遂初,音suì chū,释义:1、早先;以前。汉·蔡邕《协和婚赋》:“考遂初之原本,览阴阳之网纪。”一本作“ 邃初 ”。2、遂其初愿。谓去官隐居。《晋书·孙绰传》:“﹝孙绰﹞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赋》以致其意。”
秦嘉、徐淑,东汉诗人。秦嘉,生卒年不详。字士会。陇西(今属甘肃)人。桓帝时,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徐淑,生卒年及字号均不详。陇西人。秦嘉妻。秦嘉赴洛阳时,徐淑因病还家,未能面别。秦嘉客死他乡后,徐淑兄逼她改嫁。她“毁形不嫁,哀恸伤生”(《史通·人物》),守寡终生。秦嘉、徐淑夫妇恩爱,都能诗文。今存秦嘉诗6首、文2段;徐淑诗1首,文3段;除徐淑《为誓书与兄弟》外,都是夫妇往来叙情之作。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