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人,我们是否曾说过:“你好烦能不能别说了”、“你怎么那么自私”......诸如以“第二人称”进行的“沟通”?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沟通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已经沟通了。”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沟通”其实只不过一人的自言自语,对方根本不知我们想表达什么。更糟糕的是,更多时候,我们的话语不过是自我情绪宣泄,是在用最“刻薄”的话语伤害着对方,破坏彼此关系。
当误解、争吵、甚至冲突发生时,我们还愿意跟对方说话,不就是因为我们在乎对方,看重与对方的这份关系吗?那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学习好好说话,好好沟通,用最大的努力去维护这段关系呢?
不要用最具伤害性的话语去伤害我们最亲近的人。学习好好沟通的方法,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心。
识别情绪
之前看过一篇心理学文章,里面阐述了人产生情绪的路径,即事件/话语——解读——情绪反应。也就是说,让我们有情绪的,往往不是因为对方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对对方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所做的解释。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前段时间,周末一大早,我妈给我煮了一大碗面当早餐,里面加满了肉和菜。当时,我看到之后,莫名就升起一股怒气,人就有了“生气”的情绪。
究其原因,是因为那段时间我胖了,一直在控制自己饮食,也跟我妈说过别煮太多东西。而那天早上我发现我妈根本都没把我话听进去,认为我妈故意想让我更胖,才做煮这么多,才会生气。
因此重点不是我妈做了什么(事件),而是我认为她故意想养胖我(解读),我才生气(情绪)。换个角度,要是我当时认为她是爱我,担心我吃不饱身体不好(解读),那么我的情绪应该是感动(情绪)。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是我第一本心理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教给我最大的一个道理。很多时候,一切情绪、甚至问题的根源,不在别人身上,而是在自己。
所以,“你不这么做的话,我就不会生气”、“你那么说,难怪我会对你发火”等等这些把情绪产生归咎于他人的所谓沟通,它并不能真正产生有效的沟通,也不是解决争执的途径。
识别自我情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做好沟通的第一步。
只有当人能够察看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
——卡尔.荣格
接纳情绪
每次开始瑜伽时,瑜伽老师都会引导我们打坐冥想。很记得一位老师说:冥想时,你会感受到你脑子里面有很多想法、情绪,请不要试图去压抑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们的存在,让它们像水流般从你的身体流淌而过。
当情绪产生时,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去对抗它、否定它,而是去感受它,连接并且接纳它。
分享一个我之前看过的纪录片《生命.成长》中关于接纳情绪的讨论。
我很认同黄仕明先生说的,一个人只有与自己的情绪产生连接,去感受这份情绪并且做到接纳之后,我们才能带着完整的自己、完整的爱去进入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朋友关系,才能真正去共情对方,做到好好沟通。
曾经,有位家长找我,说孩子突然说她功课赶不上想留级,她很着急,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摆事实。结果孩子的情绪更加激动,与家长有了小争执。家长问我,我能不能跟孩子好好沟通下?
当学生过来时,我就开始尝试跟她沟通:为什么会突然有这个想法?心里感受是如何?我引导着她对自我情绪进行觉察,然后当她提出焦虑、迷茫时,我给她回应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如果我现在处在你这个情况,我也会有这样的情绪.....而当我尝试共情,帮助她去接纳这个情绪后,她也就慢慢平复下来。
最后,学生跟我说:老师,跟你交流完之后,我再想想,觉得我妈说的都对,但那个当下,就是她越说,我就越生气,就越想留级。
归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焦虑的情绪没被接纳。而孩子情绪最终得到缓和、或者说留级事情得到解决,是因为她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当她向妈妈说出自己焦虑时,显然她是没能接受自己的,所以才选择向最亲近的妈妈去袒露。而当说完之后,发现妈妈也如同自己一般,去否定这份情绪的存在,她便又再一次情绪失控了........
接纳自己情绪,我们才能带着完整的自己与完整的爱,好好沟通。
表达情绪
在沟通时,我之所以做不到有效沟通,是因为我们自以为自己在表达情绪,但实则在情绪化表达。
比如:“我觉得你不信任我”,这是情绪化表达,因为我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强加在了对方身上,我不是对方,我根本无法知道对方如何想的,而我这样说,只是在向对方宣泄不满的情绪;而“我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这才是表达情绪,因为它是从自我感受出发,我知道了解我自己的感受,通过表达情绪,让对方有机会理解我的感受。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了有效的沟通四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沟通中仔细观察所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也就是表达客观事实,并且要求不使用评价性质的语言。
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个人的感受,要使用具体的语言,做到清晰地表达。
需要:这里的需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是表达者内在的需求和期待,另一个可以说明产生感受的原因,两者本质上是一件事,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其核心是需求。表达者要心平气和地从这两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要求,避免出现类似抱怨、指责、批评、评论等负面情绪。
请求:首先,请求而不是要求,要用平等的而非命令式的口气去表达。其次,请求内容尽量具体,无论是要什么或者不要什么都尽可能具体,最好能把请求量化,让对方能够接受并可实施。
——《非暴力沟通》
还是一开始我的例子:
老妈,我看见了你给我的早餐煮了很多。(事实)
我觉得有点崩溃跟生气。(情绪)
我最近体重蹭蹭上涨,真的不想吃太多。(需要)
能不能请你下次煮少点,或者我自己弄就好,帮我一起控制下我的饮食。(请求)
我认为,爱不该有套路,但是爱的表达需要套路。识别自己的情绪、真正接纳情绪、学会表达情绪,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好好沟通,才能真正在无论在言语上、行动上爱我们的家人、朋友,去经营维护好每一段珍贵的情谊,创造幸福的生活。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