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让孩子们用一米棍来量身高。自从三年级的测量板块引入标准长度单位“1米棍”,我们就常常用它来做测量的尺子,孩子们已经很熟悉了,先量出整数段,当剩下的被测长度不到一米时,怎么办?
第一步:分段。把一米分成10段,每段就是10厘米,或者说1/10米,0.1也就是1个1/10。也有孩子尝试折半分段的方法,这样得出来的就是分数。
第二步:数段。数一数有多少段。在分数练习时,就有不少孩子数成端点的个数,注意要数的是段数。(易错点,假期趣题里练习过的间隔问题)
第三步:写数字——3个0.1就是0.3, 6个0.1就是0.6。听下来都很简单,不是吗?
在一切都顺利成章中,一号坑突然浮现:数学书中继续把1细分到100个格子,那么每个格子就是0.01,7个格子就是0.07。问题来了:13个格子呢?是0.013,还是0.13?光从数字上看,孩子们有些不确定,产生了第一个困惑点。
这里涉及到小数如何进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个个数下去的方法,9个0.01是0.09,那么10个0.01呢?自然是0.10。从我们分出来的一段段小棍来看,也能看到10个0.01,构成了1个完整的0.1,孩子们发现小数相邻的数位之间也满足十进制!用将小棍十等分的方式,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满十进一”。
孩子们附带的另一个发现是关于小数末尾加0,小数的数值不变!0.10=0.1。我们和整数做了对比,当整数末尾加一个0,因为数位改变了,整个数也就相应地扩大了10倍!可是小数末尾加0为什么不影响数位呢?我们发现小数数位是参照小数点的位置来定的。小数点后面一位是十分位,再后面一位是百分位,而在小数的末尾加0,并不会改变相应的数位,所以小数末尾加再多的0,也不会改变数值大小。
我在一开始收集孩子们测量的身高数据时,有意保留了每个孩子的表达,比如,有说146厘米的,也有说一米四六的,还有的孩子追求更精确一点,已经用上了小数点:146.5 厘米。
等到我们回顾完一米棍细分之后的测量过程,引出了小数的表示之后,我就请孩子们把这些身高都变成用一点几米表达的形式,顺便解释一下数的含义——整数部分的“1”代表了一根1米棍的长度,而小数部分则是不足一米的,要用细分的尺子来量。
用一米棍来做细分的尺子量身高,这个情境很好理解,不过数据就有点复杂了。
当我们要把146.5 厘米变成用1米作为单位时,第二个疑惑点冒出来了:后面那个已有的小数点怎么处理?
有的孩子开始想把小数点换成0——1.4605米,这是对数位比较有意识的孩子,觉得小数点可能也要占位吧,后来自己发现不对,小数点前后的数位进率就是10,原来小数点只定位,并不占位。
还有的孩子说1.46.5米,保留后面的小数点不动,这就在一个数里产生了两个小数点。我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大家回顾晨圈时我们站中国地图,邀请小雨来代表北京的坐标,其他人家乡的位置以北京为参照点来确定,如果我们同时邀请小雨和站在对面的另一个孩子来代表北京,会怎么样呢?那就乱套了。所以作为参照的点必须是唯一的。
这个问题继续延伸,就会发现整数都可以看成在数的末尾加小数点的“小数”。而小数点的移动和单位换算是小数教学的难点。我们不着急一次解决,一个新概念的引入,一定会经过反复的疑惑和推敲的过程,认知冲突能够让这个概念变得更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