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春风和煦,细雨霏霏,今日回乡祭祖。气清景明,祭之以礼,礼之不足,敬哀有余。

屋后的山林

      奶奶离开我们12年了,思念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反而在某些特殊的日子里愈加浓烈。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她老人家和蔼的面容慈祥的笑。

      奶奶陪伴了我33年,陪伴了我的童年,青年,看着我长大,看着我嫁作人妻,也看着我与人为母。用抱过我的双手,再抱我的孩子;喂我吃饭,28年之后又喂我的孩子吃饭。

      那是一双神奇的手,会将黄豆变成豆腐,会将黄豆变成豆豉,会将豆腐变成腐乳,会酿糯米酒,会做米糕,会做月光饼,会做粽子,会做油炸的馃子,会做有花样的糖环,会做甜馅的,咸馅的米粄⋯⋯

      那是一双勤劳的手,在自己的田地上劳作,从春种到秋收,年复一年,收获以维持家人生活的红薯、黄豆、花生、稻谷、赤小豆、小麦、蚕豆、豌豆、芝麻,还有时令蔬菜;饲养家禽牲畜,日复一日操劳一生⋯⋯在艰难的日子里,未曾抱怨过半句,只是默默劳动默默承受,只是安静地生活慈祥地微笑。

      岁月如梭,总会忘记一些什么,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奶奶温暖的关心话语,记得她殷切的期待目光,记得她忙碌的消瘦身影⋯⋯

      奶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即使年岁已高也是如此。记得1997年,家里装了电话,她要我教她打电话。她一个字都不认识,我把老人家常联系的几个电话号码,将那些7位数字用毛笔写在一张硬纸皮上,她居然对着数字学会了打电话。后来,我出嫁后,又在她的电话本上添上我婆家的号码,奶奶十分欣喜地说:“我记得我孙女家的电话号码了!”接着她老人家用手指比划着,“两个3,两个1,一个丢丢圈,又一个1,最后一个8。”(奶奶不认识0,不会念,我教过她念零的,但是她却忘记了,她把0念成丢丢圈了)。

      还记得她病中,我带她去看医生,她把自己的头发梳得纹丝不乱,用双手抻一抻自己的衣脚,她一辈子都爱干净,一辈子都让自己活得体面。她从来不大声说话,总是轻声细语,总是面带微笑。


屋前的田野

      我的爷爷集照先生离开我们11年了。爷爷辛勤劳动一辈子,历经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来的分单干包产到户,接下来的改革开放。爷爷的记忆力非常好,在零零星星地和我讲述那些他经历的年代,娓娓而谈,平静而祥和,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面对艰难的生活,他从来没有说过半句的怨言,一直都是中国农民式的对苦难的坦然承受。

      在困境中,爷爷有着一份常人难以想象的忍耐和宽容。我能深刻感受到,爷爷脸上浮现出来的是一个老人历经风雨后的平静与淡然。爷爷始终保持着一个农民对田地的挚爱,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清楚地记得爷爷在艰苦劳动后的大汗淋漓,也清楚地记得爷爷经常说的一句话,那便是:“辛苦做来自在食。”

      2006年农历腊月廿二日午后,冬日的阳光斜斜地照在阳台的一角。爷爷坐在小椅子上晒太阳。我在老城区太平街给他买了一顶新帽子,那天我将帽子戴在他头上,问他喜欢不喜欢。他缓缓地和我说:“我梦见你奶奶了⋯⋯”

      第二天,腊月廿三日,吃过中午饭之后,爷爷回房休息,在房间的椅子上摔下来,大腿骨断了。在医院治疗了一些日子后,医生让我们带着九十岁高龄的爷爷回了家,只能躺在床上。2007年大年初一,给老人家拜年,他已经说不清话了,但仍然有意识地要给我们派过年的利是。

      正月十一,是我们老家新轮村添新丁办灯酒,隆重接灯的日子。那天上午,老人与世长辞。爷爷一辈子喜欢清静,但奇怪的是,他却很享受“接灯”的热闹。似乎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接灯”。那天的陈公寨人山人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正是一年最热闹的日子。每一年正月十一的上午,爷爷都要穿戴整齐,早早地去陈公寨上门或者下门看“接灯”。那时候,我甚至觉得看“接灯”是爷爷生活中的一种仪式。2007年正月十一距奶奶去世的2006年九月廿九,正好是一百天。

      想来那天午后爷爷的话,竟然是他老人家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十一年过去,想起来依然清晰如昨。有时候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屋旁的樟树

        暮春初夏的清晨。

      池塘边,红色的蜻蜓低飞,丝瓜开着黄色的喇叭似的花,葫芦抽长着毛绒绒的叶片,有一两只燕子掠过新插的秧田,秧田的尽头是黛绿的远山⋯⋯

      那时候的我,还有一张未长大的脸,我会看见,你的微笑,你会笑着摸摸我的头,你会笑着给我最结实的拥抱。我知道,那是再也回不去的从前,那是我温暖的童年。

老家的房子

      和煦的阳光,温柔的风,孩子天真的笑脸,潺潺的流水,绽放的花,蔚蓝的天空,那掠过的飞鸟⋯⋯

      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芬芳。我明白,好好地生活,幸福的生活才是对老人家最好的怀念。

山棯花


谨以永远的怀念

      后记:清明祭祖,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一种传承,并且明白生命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那就是,活在当下,享受生命的乐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1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02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566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5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67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5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64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91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9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2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8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3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此文谨记我逝去的父亲 【文字家园】 父亲:生于1925年,病逝于1986年4月29日。 如果父亲还在...
    稻田里的风阅读 5,295评论 126 204
  • 中国的清明,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它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既标志着万物的生,又缅怀着故去的亡。2009年的清明对我们...
    花开一世草木一秋阅读 526评论 0 5
  • 迄今为止,爷爷是我值得最敬爱的人,我要永远怀念他! 自我记事时起(我记事晚,上小学一年级以前的事没有印象,也就是说...
    昇夫阅读 284评论 1 5
  • 永远的怀念 ——纪念母亲逝世三周年 曹公奇 三年了,母亲离开我...
    曹公奇本真语文阅读 2,539评论 14 14
  • 母亲,永远的怀念 --写在母亲逝世10周年 文/薛玉林 母亲走的时候,我没能写出这篇文章,心中的...
    薛玉林阅读 1,400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