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
那个拥有特殊能力,能“偷别人的影子”、知晓他人心事的小男孩,在那个外省的小城市里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忧愁又悲痛”,是他对自己生活的形容。为何?
他喜欢一个同班的女同学伊丽莎白,可是那个女同学似乎喜欢和另一个强壮的男生马格在一起玩儿,我们的主人公抑郁了,他因此一点儿也不喜欢马格。这是多么地童真又稚嫩,忍不住令人发笑。在孩童的世界里,喜欢与不喜欢是那么容易判断,简单纯粹。任何一件小事对小孩子来说都是天大的事,瞧,为了这事儿小男孩总是忧愁。
直到有一天,他偷了马格的影子,发现马格的父亲对马格并不亲厚。那样一个高大的打篮球很厉害的得到伊丽莎白的喜欢的男孩,他的内心并不如他的外相看起来那么强大又让人欣羨。不论事实表面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而我们往往关注事情的表象,却忽视了背后的隐情。得知马格的生活也并不快乐之后,小男孩亦选择了宽容和理解,不再“讨厌、敌视”马格。也许是这个时代过度强调自我发展,我们现在很容易重视“自我”,考虑“自我”,然而在追求“自我”的同时,我想我们也可以选择宽容和易位思考。
爸爸的离开给他的童年覆上了一层阴影。父母的分离让他产生了似乎是因为他不够优秀,所以爸爸才会和其他人组成一个家庭,离开了他和妈妈。虽然日子依旧在一天天过,可是他的心里又是多么渴望再见到爸爸呀。休业典礼的时候,他仿佛看见爸爸的身影出现在学校门口栅栏外,可又不敢确定,以为是自己的错觉。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使小小的年纪,他似乎能看出妈妈的苦痛,想安慰妈妈,给予妈妈最好的陪伴。爸爸离开让他不知所措,怀疑自己,妈妈却一直陪在他的身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即使在小男孩长大之后,在从医实习到工作,妈妈也始终都关注着他的生活和事业,并依据自己从事护理职业多年的经验给主人公提供了很多帮助。不得不说,小男孩到后来选择从医大概也是受妈妈的影响吧。
直到多年以后,那次偶然回到家里,和妈妈深夜在阁楼里的一次“影子交叠”的谈心,他才从妈妈的影子那里得知,爸爸并没有抛下他,爸爸曾经数次悄悄地来看过他。小男孩终于可以对小时候父母离异释怀,当初曾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原来也是如此地幸福,被爱着。
还有那个因为周末回校扫地而认识的学校警卫伊凡,那是小男孩的大朋友,在“忧愁又悲痛”的童年里,这个大朋友是小男孩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还有吕克,伊凡偷了他的影子,预知到吕克无法成为他理想的医学生。小男孩可以知道他想知道的任何人的任何事,可是着未必是幸运。“预知深爱的人的未来,其实并不一定快乐。”
书中始终没有出现过主人公的名字,或许是在另一个角度传达相似的童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童年。可是大抵每一个敏感的我们,都在上小学的年纪,喜欢和某一个同学一起玩,会因为他和另一个同学玩得好而不开心,能在放学时候一起写作业就是莫大的快乐;每一个人都在潜意识里会在意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期望有多少,渴望被鼓励,被表扬,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有十分要好的朋友,你们相互倾诉,一起玩耍,成为彼此童年记忆里最深的映像。
在不同的年龄看相同的书,大概会有不一样的感触。二十岁的我,正是青春向上的年纪,似乎正在慢慢脱离幼稚,走向看似成熟的生活——这也是迷茫的年纪。人的年纪越大,就对许多事情产生疑问。我开始怀疑真正的友情是否存在,还是在大人的世界里仅有人情往来和需要悉心经营的人际关系;怀疑到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总是有人,包括我自己,当讨厌一样东西,或者一些人、他们说的话的时候,我们却没有表达不喜欢的意思,可能还得说喜欢;明明讨厌一件事,自己却也会去做。现实生活好像很复杂,一不小心就会觉得太多虚情假意,陷入自哀自艾之中。二十岁的我读完这本书,就像回到了童年时代,喜欢就是喜欢,难过就是难过,一切情感都挺简单。那大概叫做赤子之心。它唤起了我的童年记忆,小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玩游戏,看书,和同学一起在操场玩耍就感觉很开心,因为要好的同学转学离开、老师的一次批评而难过。回忆在游荡,一旦靠得太近,就会感觉到愁绪——对过去,对眼前。可是其间又不乏温暖和挚爱的人和事,心头难免一动。
(二)“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
主人公长大后选择了从医。他幼年时的好朋友吕克却没有选择自己一直想做的职业——医生,而是待在家乡自家的面包店里,跟着父亲做一个面包师。直到在主人公的帮助下,吕克终于有机会学习医学,在医院里工作。本来故事一般来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励志。然而巧妙的是,吕克在接触医学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他并不喜欢当医生——他更喜欢每天清晨从面包炉里捧出麦香味四溢、热气蒸腾的面包,看着客人吃下一口面包后脸上满足享受的神情。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面包店,做一名合格并且热情的面包师。
做一名医生,还是一位面包师?以现在社会大众普遍的观点来看,我想很多人会选择医生,如果他们有得选择的话。前者看起来似乎社会地位、获得的物质财富更多一些,更符合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我们选择做医生是因为一些原因使得我们想象喜欢它;选择做面包师是因为我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当然,这并不是说医生们或者准备做医生的医学生们不是因为自己真正喜欢,只是对于吕克这类人来说,情况是这样的。因此我不由得想到了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同学尤其是文科生,大都选择了会计、经济、金融等至少看起来是将来工作可以名利双收的专业。他们之中一定有因为真正喜欢而选择这些专业的同学,但是我想,还会有一部分同学并不喜欢这些,却因为其他原因而放弃了自己真心之所往。
放到目前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类似的情况大抵多发生在一方是我想象中喜欢的,或者是“应该”喜欢的,而另一方我真正喜欢的在表面上看起来又没有那么“值得”让人喜欢或者是“风光”——即使在这个一直宣扬职业平等观的时代,人们对不同职业的看法依旧存在有“高低之分”。而作者在这本书里引用了莎翁的一句话:“有的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只有选择我心所挚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那么,显然,能在其中收获幸福和快乐的工作才是你的挚爱。选择你自己真正爱着的,那就不会只是一场镜花水月。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先找到我们真正喜爱的东西。如何才能找到呢?书中的吕克是在真正深入接触医学这个专业和职业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回到面包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切地热爱着的东西并非医学,而是面包师。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类似的例子。我想,大概只有经历过,才能完全明白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这不失为一种寻找挚爱的途径。毕竟,洗尽铅华总比涂脂抹粉来得美。只是我们真的只能在经历过失望之后才能获得真切的快乐吗?也许并不尽然。每一次都衷心投入,在过程中,我们是快乐的,至少是充实的。哪怕是幸福的幻影,也一样值得人去追逐,毕竟我们正处于青春年少,勇气、谨慎和试错,我们正需要。
(三)“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
除却上面这些,还有一样不能忘的就是主人公和克蕾儿的爱情。童年海边的几天相处,是孩童之间最纯粹最热烈的情感。“在回家的路上,也许是处于害羞,我突然期望她没有去拿我的字条,让它被潮水卷走。我在字条上写道,她是我每天一睁开眼睛就会想到的人,而每晚我一闭上眼睛,面前就会浮现她的双眼,它们在深夜里如此深邃,就像一座被认养的骄傲的的旧灯塔燃起的塔灯。”还是一个小男孩时候的主人公,曾经许下对一个女孩真挚而又浪漫的承诺,他偷走了她的影子。连带着她的心,也随着她的影子而去。克蕾儿是幸运的。她与主人公儿时相遇,即使中途分离,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再次见面,但是主人公在见面之前就想起了她,想起了那年夏日假期,海边会用放风筝说“我爱你”的小女孩,想起了那种清新又温暖的童年味道。而十多年后的苦苦追寻,终于让两人再次相遇——在两人都适合的年纪,适合的情况。
我不知道最美的爱情如何,但是我想这样的爱也很好——在早时相遇又分离,各自努力,离别还有归期,在再相遇的时候,在一起。即使曾经差点错过,但是终究没有错过。爱情就像影子,如果你踩中了,请连着心一起带走。
相比克蕾儿,主人公在读大学期间认识并且在一起的苏菲就显得没有那么幸运了。“我只是你生活里的一个影子,你却在我的生命里占有重要地位,这让我很受伤。”主人公与苏菲在一起,是因为他觉得她很合适做一个妻子。他们俩是大学同学,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日常生活交集颇多。可是终究少了一些激情,少了一些心灵的悸动。爱情即使是细水长流的那一种,在一开始的时候也会让人心难抑制住想见面、想了解对方的冲动。可是主人公对苏菲,也许有喜欢,但不够爱。对于主人公来说,苏菲就像是“幸福的幻影”,终究无法代替幸福。爱情,我们大概都不愿意将就。
我们总会在意大人的内心,时常忘记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敏感。过去了的烦忧甚至苦痛,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在空气中,剩下的大多是美好的、温暖的、让人感觉到快乐的、幸福的东西。这大概是人的惯性,我们总是更倾向于追求幸福,留住温暖的治愈人心的事物。这本书于我的意义,也许是给予治愈系的温暖,也许是追溯回童年的人和事,也许是寻找现存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怀揣对爱、对梦想的憧憬。
书中的小男孩能够透过“偷”别人的影子知晓对方的心事,或许还有未来,可他大多时候却不愿意去探听,他小心翼翼地避开别人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因为,在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象好的情况或者还有努力将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勇气和希望。可是一旦预知了未来,或者知道了对方真正的心意,也许我们会感受到深深的无力与无奈,也许我们会受伤。所以我们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我们无法像这个小男孩一样,轻而易举地知道对方的心事,甚至预知到对方的未来,所谓“先见之明”也抵不过如此吧?幸运的是我们的结局未知,事态未知,尚可努力改变,而非神伤。
一生挚爱,不过生活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