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希望》读书收获
1.提问后的等待(关于沉默的意义)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提出问题后,有时候会出现沉默甚至沉默的时间有时候挺长的,这样也算咨询中的一个技巧。关于沉默的原因有很多:1)有可能是当事人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候,当事人可能正在沉淀,静思、琢磨刚刚的谈话内容,需要梳理、组织自己的语言,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2)sf BD的提问多是正向思考问题,而平时我们思考问题往往是挑错思维,可能思维方式不太一样,面对不同寻常的提问思路,当事人可能需要陷入思考或沉默。
3)也许当事人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或者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候可能是当事人产生了阻抗。
面对沉默,咨询师如何做?
1)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沉默应该有很强的包容度,具有维持沉默,沉默回应的能力。自己首先一定要稳得住,接得住这种沉默,不要因为对方沉默了就不淡定,就会焦虑着急,很快的回答。要真正的去体会对方的沉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果是上面讲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咨询师一定要忍受住当事人的沉默,内心应该有坚定的利益,相信来访者是自己问题解决的专家,他一定有所思考,有所表达,只是需要时间来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语言给对方留够时间空间,让他去酝酿出答案。咨询师的这种信任的陪伴,不逼迫的相信的能量会传递给对方,其实嗯,对对方的尊重信任,支持理解,懂得,当对方接受着这样的能量后,他就会努力的去思考,梳理和组织自己的想法,感受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可能就是一个惊艳的答案构建出他自己的解决之道,形成一种自我赋能的方式。这个过程对咨询师是一个挑战,消息对来访者也是一种治疗和成长。
如果感觉到沉默的原因是第三种情况,咨询师可以改变一下问法,也许我这样问:“可能你不太方便回答,或者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些困难,(把问题归到自己身上,而不是谴责当事人)那如果可能的话你希望我问你些什么?你更容易回答呢”或者向对方请教。如果对方回答不知道。先接得住,然后承认这个问题有些难,让对方可以猜猜,如果可能的话,会是什么?或者利用重要他人的角度来进行回答,这样可以拉开咨询师和当事人的距离,借助重要他人来了解当事人。
2)有时候咨询师如果耐不住这种沉默,想说些什么,打破这种沉默,看看这种说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对方的需要?是自己怕对方不相信自己能帮到他,还是自己急于表现?我对你是有帮助的,或者是担心对方看不上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怕冷场而打破沉默,是这样的话,咨询师要修炼的是自己。到底是什么让我耐不住对方的沉默?
2.自我揭露(暴露),自我坦露,自我表露
1)一般咨询中的自我揭露或者自我暴露,是指咨询师对当事人表达自己过去的一些经验目的,想提升当事人洞察力,促进当事人给他自己想法,感觉行为及相关议题的了解。但是有时也是挑战当事人处理当事人的抗拒。
自我揭露,更多的是咨询师讲自己的故事,成功经验,经历痛苦,这些有时候还在不BT并不提倡,因为它可能会影响当事人会让他是人去自叹不如,或者去模仿,而这个过程则削弱了当事人建构自己解决方法的意愿和能力的挖掘。而且有时让人感觉咨询师在表达自己的能耐,比来访者强,或者希望来访者快点用自己的方法脱离他的困境并没有考虑到这种方法适不适合来访者,是不是来访者需要的?想要的所以这种自我揭露并没有以来访者为中心,而是以咨询师自己的感受需要经验为中心的某种程度,对来访者的帮助可能会打折扣,或者是相反。但如果咨询师的自我暴露,更多的是对来访者的感同身受感到来访者是需要一份支持,更多的是情感上的立场上的同理共情还有报了之后不是给对方建议,给对方能够带来帮助和启发,是可以的。但如果是要强加给对方,或者是表达自己是知道的,自己是专家,这样就会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从而破坏这段关系,这是SFBT所不提倡。
2)自我表露, 若当事人说话内容中有矛盾或不一致时,一方面要了解当事人对生活的脚,也让当事人了解,咨询师当下,困惑,这时候,可以表露自己的看法。时候咨询师就可以用澄清式的左袒露来进行提问询问当事人“你刚才说你痛苦欲绝,但是又能记得照顾你的孩子,我很困惑,这两件事你如何能够同时发生?你又是如何能同时兼顾的呢?”这样的自我袒露,仍然是按照目标导向与优势的观点进行的能够让当事人尽管在困难中挣扎,但仍然能看到自己优势的力量,愿意往解决方向上前进。这种最我袒露中,带着真诚,同时也带着对来访者的信任和赞美,带着自己的好奇和未知,这样的座谈都能让对方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自我发现和自我附能自我赞美。
如果当事人坚持要咨询师坦露自己的故事,其实要询问当事人获得这样的信息后,会有什么帮助,然后针对当事人需求的方向就是论事的袒露自己的经验故事,这样可能会对世人是一个支持和抛砖引玉这里面一定要注意,是对当事人有帮助,还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功经验,显示自己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