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共读《打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模块,心情是复杂的,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又陷入困境,只能说自己功力还不够。 首先,这是第一次知道小组活动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小组讨论、小组对话、小组合作,之前的认识以为小组活动就等同于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而实际上我们更多时候课堂上进行的小组活动是小组对话。回想自己过去开展的课堂小组活动方法,几乎都是采用TPS法或者四聚头法(方法名称也是第一次知道),可是又不能算是,因为大部分时候我忽视了个别思考的重要性,而直接跳到学生讨论环节,造成的后果就是讨论拘泥于形式,学生热情不高,讨论的深度不够,甚至是无效的讨论。陈蕾老师提出“传统小道具”——便条纸,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方法,能够保证学生真的有在思考,同时才会有后面组内讨论的进一步思考完善,学生经历了同化—失衡—调适,实际上就是深度学习的开始。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就可以引导学生写下我们学过的有关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再向小组同学说明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很好回顾自己记住的化学方程式,在听取小组同学陈述时,及时补充自己遗忘的内容,无形当中就加深了记忆,比在平时小测不过关课后再去重测效果应该要好的多。再比如,对于学生薄弱的微观粒子部分的内容,以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为例,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甚至空白,如果我能在新课前增加一个环节,“请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纸上写下或者画出你心目中分子的样子”,然后再小组分享展示,我想学生一定会印象深刻的。此外,“拼图法”极大地激发我的兴趣,原来我们的小组活动还可以这样展开,陈蕾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课“让友谊之树常青”解锁“拼图法”,让我更加简洁明了地理解拼图法的实施过程,当然要真正领悟拼图法的精髓,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实践和反思。
其次,在共读TBL团队合作学习法时,又进一步丰富了我对小组活动的认识,特别是“异质分组”,这个是平时小组活动中没有去落实的,造成了很多情况下是“同质分组”的状况,因此,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就不能真正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收获进步,甚至游离课堂之外。回想自己的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有时候会有一两组学生在后面无所事事,或者自己捣腾实验仪器,而我却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对学生发火,责怪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其实,这个就是同质分组带来的后果,这些都是班上学习能力靠后的学生,不好的习惯互相传染,容易走神分心,再加上本身学习能力比较落后,需要有人帮忙带动,而我没有给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即便有些组很好地完成了实验,但也会发现了个别学生被排除在团队之外,无所事事,实际上这是结构差的“异质分组”。我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分组实验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与每组成员结构是有很大关系。可见,想要达到“以生为本”的课堂,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改变的地方太多,更需要坚持不懈一点一滴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