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选读书目是《游戏力》,即使是小组共读完的,但还是改变了我以往对游戏力是骗小孩子听话的固执刻板印象,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游戏力》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他在一次演讲中说,他写《游戏力》的理念来源于自己学习过的依附理论、创伤理论、叙事疗法、再评价咨询和其他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但最重要的基础还是他作为父亲的体验,那些或者愉快、或者痛苦的体验。
翻看本书,说得一点没错,那几十个例子的主人公有作者女儿、侄子、邻居的孩子,当然还有很多案例。愉快的体验都是帮助到孩子解决了他们的需求,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和安全感,而痛苦的体验则是相反。
具体讲了什么我就不剧透了,科恩是位很实在的作家,写了很多方法,也写了这些方法后面的心理学原因,虽然讲得会有重复感觉有点啰嗦,但不妨把他看作一个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邻家大叔。
下面我记录几个我们小组的应用。
那天我比较忙,有点顾不上孩子。然后孩子作业比较多,看到妈妈不理他,开始有情绪,作业做得更慢了,到22:00还在写作业。我开始耐不住了,吵了他两句,看着他眼巴巴地看着我,觉得自己该做一些改变。可是,怎么改呢?群里瞄了一眼,章鱼同学也在跟孩子闹不愉快,大美就让她试试游戏力。也许我也该试一试。晚上,陪孩子入睡,关了灯,听到“叽”的一长声。肯定是他在捏玩具蜗牛,我就故意装成蜗牛跟他说嗲声嗲气地说:“别捏我,还让不让我睡觉啦。”孩子听到我说话就笑了,开心地说:“妈妈,你怎么这么幽默啦。”笑了就好,一会儿他就睡着了。
后来听章鱼同学分享,她跟她的小儿子玩脱袜子游戏,也是玩得好高兴。
组里分享之后,莉同学说不知道怎么应用游戏力。我出馊主意,说你用卡哇伊的声音跟孩子试试。没想到她结合老师的那篇《疯疯癫癫的妈妈》,用出了好结果。“晚饭后我打开他的学校餐盒,用极为夸张的声音对他说,亲爱的,我香吗?他看了看油腻腻,夹着中午饭菜味的餐盘笑嘻嘻地说臭。我说,请给洗个澡呗,好几天,都是穿着一身油腻腻的脏衣服过夜,好难受呀。他笑着说,今天不会,8:00前我一定会把你洗干净。果然,孩子看了会课外书,就愉快地把餐具洗了。”
我自己的例子是平定并转化了孩子的坏情绪,章鱼的例子是和孩子一起高兴,莉的例子是妈妈用愉快的方式让孩子做出了行动。那《游戏力》不就是我原本固执刻板的认为那样是让孩子听话的吗?不是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跟孩子做了联结,孩子做出了自己选择。
陪孩子玩游戏的当下,我们和孩子是平等的;舍得让孩子开心,不会因为孩子做了他那个年龄段自然会做的事情、以及他们和我们不一样而跟他们生气。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相信孩子,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这也是《游戏力》一书想传达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