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九
----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
本章的学习,使我深刻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课程定位、理论基础;逐渐明晰了几个基本概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学习、主题学习、体验学习、投入学习、服务学习、综合学习、真实学习等,实质上就是同一概念,作为一个崭新的课程领域,肩负着改造学生学习方式的重任,更是当下课程改革的焦点所在。
由于现行的学校课程存在着与社会、经济、文化断层--与学生身心发展断层---与现代学科发展断层这样三个断层,因而,寻求改革范式,驱动修改课程标准,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学习观”的变革为改革提供了可能,传统的学习观就是“输入---产出”,单纯追求知识传递,追求教师如何把现成的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学习者通过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师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创生,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所正在经历的一切。学习作为建构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还超越了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成为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
应该说,一部教学发展史,就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虽然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但由于系统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知识分割、机械训练、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的体制中,泯灭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而,在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之间探寻两者适当兼顾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这种问题解决学习的特质:开放式问题(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真实性情景(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具有现实意义---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学习。);渐进式解决(师生以渐进式的步骤共同介入问题解决。解决的过程大体攘括了问题设定、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表达三个阶段。);发展性评价(这是一种尊重个别差异、基于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方式。学生的真实性表现是无法单凭传统的纸笔测验来说明其学习成绩的,评价本身就是课程与教学的一部分。这种评价的意义不仅弥补了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不足,还在于提供了跟多的反馈信息,提升评价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三大特质:第一特质是跨学科性。它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课堂、传统的学科、传统的评价制度,涉及自然、文化、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崭新的课程领域;第二个特质是实践性。通过探究活动、表达活动、交流活动,增长学生的实践技能----探究、表达、交流的技能。第三个鲜明特质是体验性。人是通过体验而成长的,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体验可以开启我们的理解力,恢复一种具体化的认知感”。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开拓具有丰富资源的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具有不同智慧特质的学生可以有较多的机会运用其智慧的优势,也有机会均衡其不同智慧的发展。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兴趣爱好、发挥社区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课程文化的一场革命,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一,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同义词,完全是同一概念。不存在不同年级分别实施的问题。第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的形成取决于问题的内在价值、学生的内在兴趣和聚焦能力,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程度,决不能误导“时尚的高精尖问题”。第三,研究性学习的立题标准必须符合三个准则:理论准则、逻辑准则、实践准则。
客观的说,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不适应、不会、不能实施研究性学习。因而,改造教师团队,强力推进行动研究成为历史的必然。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就是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勒温说,没有无研究的行动,也没有无行动的研究。课程行动研究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参与、改进、系统、公开。教师在课程行动研究中检讨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回应,以此改变自己的教材教法,再加以反思评价,从而改变对问题的先前理解,最终改进教学品质,提高课程品质。这种研究并不追求精确地研究结果和理论建构,而是在于解决具体情境中教师直面的问题,求得“教学品质的改进”。
课程行动研究有三个基本理念: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