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评析|小说教学教什么?
文|张爱敏
早起,窗外雾气弥漫,从被窝里翻身而起,感觉冷气逼人,今天要穿羽绒服了。
洗漱,早餐,出门,一路小跑,正好赶上8路公交车,坐了一站,8时30分准时抵达报告厅。
学生已经在舞台上就坐,执教老师已经就绪。原来是高艺老师执教一节小说教读课《孔乙己》。
小说文体该怎么教?教读课《孔乙己》该怎么上?好期待!
课堂开始了!开门见山,直入文题《孔乙己》。
介绍一下叙述视觉:
看看场景设置:
听听名家评价:
【师“给予”还是生“自取”?换一种问法,如叙述人称?如故事场景?】
走进文本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且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人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服务的?表现人物的什么?可以点拨一下】
师:找寻暗写长衫句?
生:穿一件破夹袄。
师:围绕“长衫”来读文本,探究“长衫”。
生:长衫是面子。
师:精神支柱。……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生:贫穷,不劳作。好逸恶劳。
师:邋遢,懒惰。点拨: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精神靠长衫来支撑。
师:痛苦的避难所。为什么靠长衫来支撑?
生: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精神孤单,懒惰,不劳作,偷东西维持生计,以长衫来
师:读书是为了什么?功名。科举制度,精神毒害,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悲剧。
生:读大屏幕:(批注)
小结:苦人——生活苦,命运苦,精神苦
活动二:探讨“对苦人的凉薄”
刘再复: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精读7—11自然段,写一段百字左右的点评。
话题:《孔乙己》中次要人物“对苦人的凉薄”。
示例:丁举人拷打孔乙己。丁举人和孔乙己同为读书人,本应惺惺相惜,但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卑微至极。读书人爬上去后就可能成为凶残狠毒的压迫者,爬不上去就可能成为被欺侮的可怜人。一个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打断了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读书人的腿。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是那么毒辣凶狠。当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这个社会该是多么凉薄啊!
要求:精读两分钟,讨论六分钟,写作七分钟。
生精读两分钟,讨论六分钟,写作7分钟。
生小组展示,班上分享。
师:冷漠,病态。
生:好久没来了,欠钱才被想起。多余人。
师:多余人。透明人。
生:掌柜要求苛刻,孔乙己来了附和笑几声。
师:“笑”意味着嘲笑、嘲弄,伤口撒盐。
生:“茴”字怎么写?不屑一顾。世态炎凉。
师:一冷一热,对比鲜明。
生:被打折了腿,许是死了。处境
师:掌柜的和酒客的对话,毫不在意,漫不经心,轻描淡写,悲剧效果。
生:命抵不上
师:我只想少许温热,世人却待我凉薄。齐读大屏幕师小结:
读毕,批注:以喜写悲。
小伙计:“我”——一个十二岁的酒店伙计,在孔乙己热心教“我”识字的时候,却表现的非常冷淡,一冷一热,形成对比,写出了“我”对孔乙己的漠视。酒店小伙计在下意识中就看不起孔乙己,也不认为孔乙己有教导自己的权力和能力。成年人对孔乙己抱以“凉薄”。连一个十一二岁的小伙计对孔乙己也没有同情心。
活动二:探讨“对苦人的凉薄”
丁举人 掌柜 酒客 小伙计
——所有的人都报以凉薄。
文中这些次要人物,加深了孔乙己的苦,突出了批判国民性的主题。
那么,《孔乙己》如何在鲁迅笔下消失的!请读:
不一会儿,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时,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可怕的消解力量。
小结:看客的凉薄使苦人更苦
走出文本:
活动三:思考“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话题:《孔乙己》的社会意义。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国民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
当我们不把小说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
鲁迅表面上写的是发生在中国清末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地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
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我们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
小结:拒绝凉薄,做有温度的人。
推荐阅读:
《局外人》默尔索
《推销员之死》中的推销员
【思悟点滴】
回眸,本节课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无论走进文本,还是跳出文本,都很好地体现出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可以说执教教师就是在上一节实实在在的小说教读课。
但每一节都是遗憾的艺术,还是觉得在文本中沉潜不足,对语言文字的涵咏不足。小说教学究竟教什么?小说语言文字的品析究竟该怎么落实到课堂中去?下面,一起商榷。
首先,思考文本世界里有什么?请看下图:
由图而知:文本世界里有表达方式、表达对象、表达意图。
何谓表达方式?为了生动讲述一个故事,所运用的语词、句式、语气、结构、修辞、视角、细节、手法等就是表达方式。
何谓表达对象?即文本中所直接描写、刻画的内容,如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
可谓表达意图?
即通过表达方式和表达对象所要表达的意图或者主题。
那如何引领学生,带领学生,教会学生进入小说的世界呢?
如品味语词法。
关注文本中意味深长的文字,并采用划线法或者替代法来引导学生关注特别的语句。
例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中“喜极而疯”片段。
悲凉、沉痛、同情、感慨、忧愤以及冷嘲等复杂情感通过这些词语准确地传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今后再读小说时,便懂得通过品味作者所运用的词语来理解作品。
如体会语气法。
以鲁迅的《孔乙己》:“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朗读,或者说是表演与讨论,来感知提问者的好奇或是不安,回答者的冷漠。从而使学生掌握从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把握作品的方法。
如关注视角法。
如高艺老师抓住叙述视角解读文本主题,小伙计视角,以“苦人”引出“对苦人的凉薄”,主问题一线贯穿。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若瑟夫的视角转述故事会怎么样呢?小说叙述视角的魅力尽显。
以《孔乙己》为例:
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一瞬间,慢镜头。作者表达意图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