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系列的文章,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第二则。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傅佩荣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那是很少有得;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那是不曾有过的。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稳固了,人生正途就会随之展现开来。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啊!”
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为什么说为人孝弟,就不会是犯上作乱之辈呢?善事父母叫“孝”,
善事兄长叫“弟”。一个人若能做到孝弟,说明他心态和顺、没有悖逆之心,不会冒犯在上之人,自然更不会作乱了。这样的一个逻辑,说明德行中、有的要素是根本的,只要这个根本不坏,那么人的行为自然不会坏。
君子修德,一定是注重根本,本心正,其道自生。(和君文化里面一直提到君子务本,出处就在这里。)但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孝弟”是“为仁”的根本,而不是“仁”的根本。“仁”是本性层面的,而“孝弟”是行动层面的;和“仁”这个层面相同的是“义”“礼”“智”。“孝弟”只是“为仁”(或者可以换句话说实践“仁”)的根本。“孝弟”行于家中,先是一家得以仁爱和睦,推而广之,则天下都可以普得恩泽,这也是“亲亲而仁民”提倡的意思。
对着《四书章句集注》在复习,多用的先人的意思,加了一点自己的白话,曲解了还请大家指正。
弘丹学习心得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和“忠”是很容易被曲解和道德绑架的。比如,古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并不是出自儒家,但却被一代代的君王用来奴隶臣民。
比如蒋勋在《生活十讲》第二讲写道:“孔曰成仁,孟云取义”,仁跟义都是有非常大的一个条件设定,可是这个条件设定,也可能被统治者拿来作为愚弄知识分子的一个手段,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是何其荒谬的结局吗?
比如,对于那个“孝”字,出自《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也是道德绑架。
所以,这则论语应该辩证得来读。当我们在读“孝顺”时,应该自己去思考,何为“孝顺”?是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是孝?
在读到“冒犯上司”时,我们也应该思考何为冒犯上司,难道对上司提出不同的建议就是冒犯?
对于现代的社会,平等是很重要的。我一直认为,孩子与父母,下属与上司都是平等的。当你有平等的思维,你就不会有“犯上”,“作乱”这样的词,因为大家只是平等的沟通。
在外企工作,上司是希望你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希望你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而且他会欣然接受你的不同观点。所以,你会毫无负担得说出自己的见解。而在中国,跟自己的长辈或者上司提出不同的建议,我们总是会更小心,我们会先思考,这是“犯上”吗?当你有这一层思考在的时候,你就不敢那么轻易说出自己的建议了。
在中国,我们很重视“孝道”,但常常又觉得把握不好“孝道”,到底何为“孝”,何为“不孝”,其实有时候是很难界定的。
而社会或者父母又喜欢用“孝道”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在小城市工作,但子女更希望在大城市拼搏,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时候,有些父母就会以“不孝顺”的名义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让子女很为难。是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小城市,陪着父母边上,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是背负“不孝顺”的头衔,在大城市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会提到孝道,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何为“孝顺”?我想“孝顺”就是中国年轻人思维里的一堵墙。
蒋勋老师在《孤独六讲》里提到:儒家文化有它了不起的部分,但它有太严密的严厉,对很多年轻人走出自我是非常大的伤害。当时我写这本书(《孤独六讲》)是希望能够帮助很多华人在儒家训练系统下的孩子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部分。
我也是希望大家也去思考,在现今社会,到底什么是“孝顺”,什么是“不孝顺”。不要因为被“道德绑架”而去做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