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认识到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2、科学思维: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式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3、科学探究: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4、态度责任:对探寻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新疆的日出照片是在八点半拍摄的,家乡成都的日出大概几点?(夏天早上五六点)
提问:也就是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那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
二、探索:
1、模拟实验一——谁先迎来黎明?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乌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也不同
(即我们要知道谁先迎来黎明,就要先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了,但是老师需点明我们接下来要用“推理”的科学方法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
2、认识相对运动——得出地球运动方向
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相对运动,说到“坐在前进的车上,周围静止的树木向后运动”,学生能听懂;但是由相对运动引申到“要看到静止的太阳东升西落,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还是会迷糊,分不清转圈圈的方向,即使让学生模拟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转动,还是分不清东西南北。
因此,效果最好的一个班,实际上是我让学生尝试模拟之后,再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了演示视频,学生才更好地理解了东西转动方向。
3、再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以宇宙视角观察
三、研讨➕小结
让学生梳理整节课的思路过程
【总结】
总体上,学生对具体实验能直观理解,但是推理论证能力不足,抽象思维还需要加强,大部分同学在科学学习中还未达到高段年级的科学思维层次(不足主要体现在1、实验现象归纳推理为概念结论 2、科学概念推理引申到事实现象),这些逻辑能力到了初高中理科学习时会体现得更明显,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