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手记,第一篇章主要记录了李老师和学生之间充满爱的真挚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愿望是“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作为在教育第一线辛勤耕耘多年的园丁,李老师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宝贵的“情感教育”。
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李老师十年如一日地利用午休时间为学生读课外书。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关心,会记住每一位学生的生日并附上合适的书籍、贺卡或书签。为了熟悉每一位学生,会轮流请每个组的人一起动手做饺子吃,会亲自登门家访了解情况,让学生里里外外感受到关爱和重视。李老师还善于抓住日常中的每一件事作为教机,会开主题班关心贫困学生,会为生活困难的学生募捐,会为社会中需要资金的地方尽绵薄之力捐款,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懂得友爱、善良、正义以及责任感。
一个人如果光有学问而没有情感,那Ta无疑是缺失的。李老师非常注重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成绩,更看重每位学生的品德,有的给予纠正,有的给予支持,有的适当点拨。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出身农村困难家庭的三好学生宁玮,她一向努力学习,为人善良正值,高考时却不幸差几分达到统招标准,导致落榜。本可以通过复读改变命运的她,考虑到家境贫寒,弟弟正在读书,而且成绩比她好,心想日后会比她有出息,便决定尽快出去打工赚钱帮扶家里。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使她每份工作都很努力,也备受老板器重,但餐饮行业工作不稳定,导致她多年来的生活一直漂泊不定,未能拥有更好点的幸福生活。不幸中的万幸,她的弟弟如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成功改变了祖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
想起前段时间观影的《我的姐姐》以及身边亲友牺牲自我成就别人的事,心里总不是滋味。当一个家庭资源有限,难以公平公正兼顾每一位子女时,家长该如何选择?有的人幸运地享受了人口红利,而有的人从一出生就是姐姐/哥哥,注定要考虑更多的事。或许善良付出的主人公们并未后悔曾经的选择,毕竟那是自己的亲弟弟/妹妹,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视,被呵护,被关爱,不是吗?若是家庭资源充足,大孩子不需要过早承担责任,或许他们的命运轨迹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