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很忙碌,也很心塞。
上完两节课后,接着上一小时的社团课,然后组织学生站队,送到校外指定等候区,再爬上四楼打扫教室卫生。还没等喘口气,就要参加周五全体老师的例会,这个领导强调三五个重点,那个领导说几件要事,感觉脑子里被塞的满满的,心里也堵的难受。
烦闷的心情是这两天的书法社团课堆积产生的。
昨天下午的延时服务是四年级的社团课,一个年级六个班的孩子集中到一个教室,上课铃声响过好久,还有两个班的孩子没有进教室,好容易等他们进来,又带来一阵躁动。孩子们静下来后先引导他们观察,可总能听到嗡嗡的说话声,想看看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却怎么也找不到;等再开始讲课时,声音又响起来。指导学生书写时,这个声音的来源终于找到了,是当天刚加入社团的新生,往他的桌子上敲了敲进行警示,孩子缩了缩脖子,终于安静了。
刚解决了乱说话的问题,还没等我转过身,风波又起。
有学生打报告,说有同学没有练字,而是在写家庭作业。我问孩子为什么不练字,他十分无辜地说没有带本子,让同桌给他撕了一张纸后,他又说没有带钢笔。本来安静书写的孩子们被他理所当然的回答逗得哄笑起来,课堂又被打断了。
组织好课堂继续巡视,发现还有四五个男生使用的是临时借来的一张纸,不由得心生怒火。第一次社团活动时专门用十分钟的时间强调纪律和书写要求,现在第三次上课,还没有带齐必备用品,他们到底是干什么来了?深吸几口气后,只能再次强调社团活动要求。
今天五年级的社团活动课上,先是浪费时间给新加入的学生找桌椅安排座位,然后就是和两个偷偷玩儿开交游戏的孩子斗智。书写时他们不按要求规范书写,胡乱地快速写完就悄悄拿出绳子玩儿,刚没收了一根,另一根不知从哪里又冒了出来,批改作业时他们的字体肯定惨不忍睹。
下班回家后忍不住和老公抱怨几句,可抱怨不能解决问题。
反思这两天的社团活动课,为什么会出现上课乱说话、不带本子、做小游戏的现象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我尝试换位思考看:如果我是学生,我愿意参加书法社团吗?答案是否定的。
1.参加哪个社团不是孩子自己的意愿,而是家长根据“什么不足补什么”的需求替孩子选择的,所以参加书法社团的大都是字体不工整、甚至连基本笔画顺序都弄不清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写字无异于他们的噩梦,能按时来参加就是良好的表现了。
2.周四下午三节作文课,绞尽脑汁打草稿、修改、誊抄,已经筋疲力尽了,还要再上一小时的书法课,和参加篮球、绘画、葫芦丝社团的孩子比起来,这群孩子心里的不情愿可想而知。
3.五年级的社团活动是周五最后一节课,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四大期盼——等周五 、等快递 、等下班 、等发工资,成人尚且盼望周末,更何况是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后,社团课上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就情有可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孩子不遵守课堂规则。培养规则意识,首先得从我的课堂做起。反思我的课堂,是不是严厉苛责过分,和蔼可亲不足?是不是太过枯燥,趣味性不够?是不是机械的讲授过多,互动交流太少?
要想让孩子们爱上社团,首先要摆脱我个人不良情绪和负面心理暗示。我对社团课存有意见,嫌弃学生基础太差,抱怨学校分配名额太多,这种情绪或多或少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人的感情是相互的,我带着拒绝接受的表情,孩子们回复给我的一定是疏离和对抗,所以多释放一些温暖和善意,课堂上肯定会多流动一些和谐和美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真正让孩子们爱上汉字,爱上书写,还得从激发兴趣开始。把基本笔画的书写规则编成顺口溜,例字练习时先猜字谜、对对子,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减轻了“写字”带来的负担。还可以让孩子们听听有关汉字书写的歌曲,欣赏一下名家大师的墨宝,讲讲书法家锲而不舍刻苦练字的故事,培养审美能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种子。
对两天的工作进行梳理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发现只是把“爱学生”当成口号挂在嘴边,而没有落实到行动。“爱学生”带着思考,多进行反思;“爱学生”要钻进学生的心里,理解他们并且尊重他们合理的要求;“爱学生”还要有理智,有理性,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