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因为8月20号溜达了西海和后海,所以溜达前海的计划直接就被确定了下来。27号上午先带大黑去复查,意料之外的被约了本周五上午的拔牙手术,这个之后另说吧。在老妈家吃过午饭后我说要继续去溜达前海,把后三海全部走完,老爸说你可以去北海,我说北海太大,下午这点儿时间不够。倒不是北海“环游”一圈儿有多大,而是因为北海里很多以前的皇家建筑,进一趟北海公园儿肯定就不是单独绕湖一周了。
整体说明下当天的路线。我是从旧鼓楼外大街往南到地安门外大街,导航给我指的路是走烟袋斜街到银锭桥,但我实在有点儿厌烦烟袋斜街的乱,所以走了南边的万年胡同,上图红色虚线的部分就是万年胡同→银锭桥。从银锭桥开始逆时针环湖,到万宁桥后向东去走了玉河,这本也是当天的计划之内,走完玉河又回到万宁桥完成前海的最后一部分,最后是从正对着银锭桥的小石碑胡同出去的,然后经大石碑胡同来到鼓楼西大街上。关于玉河那是下一篇了。
本来是计划骑共享单车到银锭桥再开始“环游”的,结果最后还是全程腿儿了,外加玉河我原本没计划走到头儿,走了一半儿又想全走完,结果当天一下子走了9.72km(含从家往返的部分),“真能走”又上线了。周五(26号)下班跟同事还溜达了将近7km,直接导致昨儿感觉还没休息过来。
《 什刹海记 》
北京为举世瞩目之历史文化名城,建城迄今已历三千余年。元初建大都选址在什刹海畔,紧傍东岸定为全城之中轴线。北京旧城为我国封建社会都城建设之杰出典范,城市布局严整,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人民首都,城市建设业绩辉煌。什刹海及其周围地区,亦日益受到重视。
什刹海旧称积水潭,原是一南北狭长之天然湖泊。在北京旧城营建中,湖泊南部圈在皇城以内,遂因古制改名太液池。太液池上先有琼华岛,后经开浚,又建瀛台,始有南海、中海、北海之称,是为皇家御苑,庶民百姓不得涉足。湖泊北部隔在皇城之外,元代为漕运终点,一时舳舻蔽水,盛况空前。
其后运道中阻,市民喜其水上风光,乐于游憩其间。湖滨梵宇林立,旧有佛寺曰十刹海,寓意佛法如海。后寺宇虽废,而十刹海作为湖泊名称却已屡见记载,或谐音写作什刹海而口碑相传又已相沿成习。只是这一区域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宝地,在旧时代却难以进行规划建设。近年来,北京军民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浚治什刹海已付出巨大劳动,西城区人民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建设总规划方案十条批复之指导下,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协作,共同制定总体规划,目的在于开发什刹海及其周围地区,使其成为历史文化风景区。其重点工程如汇通祠之景区的重建业已全部竣工,荷花市场之恢复与望海楼之兴修,已在设计筹建中。按通祠旧址正当昔日德胜门水关引水入城咽喉,淙淙清流,潆洄寺屿,下注什刹海,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且为人民群众游憩胜地。
近年来兴修北京环城地下铁道,水关与城墙并废,原汇通祠寺屿已荡然无存。今经重新规划,既有所继承,又善于创新,并因寺宇增设了郭守敬馆。饮水思源,不忘先贤筚路蓝缕之功;继往开来,尚须群策群力。成规在前,远景可期。人心向往,乐观厥成,是为记。
一九九零年十月 侯仁之撰文 孙怀德书丹 冉俊都刻石
汇通祠重建之后游人日众,为便于水上游览,遂有提前扩建银锭桥之说,几经商讨乃按规划施工,既保持石桥原有风貌,又便于游船行驶与车辆来往,银锭观山新景在望。欣然命笔附记之。
一九九一年五月 仁之又记 怀德再书
看了这段文儿又给自己扫了个盲,关于“书丹”:碑刻术语,刻石(又包括碑,摩崖,造像,墓志等类型)必须经过的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勒石)之一,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以便镌刻。
趴蝮的样子为龙头、鹿角、鱼鳞、脊背骨突出、麒麟爪、长软尾、尾尖为球状、表情凶猛、威严、两爪紧紧扒在河沿,爪上带吸盘。 形象似龙非龙,似虾非虾,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它爱喜波弄水,长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欢吃水妖,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龙子趴蝮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看守运河1000年。千年后,终于获得自由,脱离了龟壳。人们为了纪念其护河有功,按它们的模样雕成石像放在河边的石墩上。
《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碑记》
今之什刹海原为高粱河古河道之一段,后渐形成湖泊,金代为白莲潭之北部水域,元代名为积水潭,或称海子,晚明后始有什刹海之称。
公元一二六七年元世祖忽必烈诏命营建大都城,历时多年告成,元大都左挽辽碣,右揽河东,北倚峻岭雄关、南临莽原沃野,京华繁庶,风光无限。积水潭正处于大都城之中心部位,元代通惠河建成后,成为京杭运河之北端大港。世界驰名之京杭运河北起元大都城积水潭,南抵杭州,迢迢三千余里,为沟通南北交通之动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意义。
上溯金代白莲潭上游,即承接西山诸泉之水,以灌溉下游农田,为发展漕运之需,曾分别修建了南北两支运河,即闸河和漕河,但终因水源不足而受制约。元初修筑阜通七坝,漕粮经坝河可运抵大都城光熙门之千斯仓,运输情况有所改进,但漕运水源仍不充沛。
公园一二九一年(至元二十八年),大科学家、著名水利家郭守敬主持实施引昌平白浮泉及以下多处水源入瓮山泊,经长河入大都城内积水潭,复东南流至通州迆南李二寺附近,入白河以济漕运。公元一二九三年(至元三十年)秋,工程告竣后不久,元世祖忽必烈自上都返抵大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京杭运河自此全线贯通。自南方而来的漕运船舶跨越长江、淮水、黄河、海河诸水,最后经过通惠河可直达大都城中之积水潭港。
随着通惠河的通航,元大都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了巨变,繁荣富庶、兴旺发达。万宁桥下百舸穿梭,积水潭上千帆云集,斜街一带之商家鳞次栉比,钟鼓楼畔之集市接踵摩肩,酒楼茶肆度曲放歌,画舫游船吟诗作画,如此盛况实乃京杭运河积水潭港其时之生动写照。
经过漫长的七百余年,时移代异,几阅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什刹海及其迆近一带屡经整治,着力进行保护,使其再展新篇、焕发异彩。这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且景色优美之胜地,更加受到人民群众的珍视和喜爱。今考京杭运河之史纪、积水潭古港之实,撰文镌碑立什刹海之东畔,相期奋进继发耿光于未来。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研究会 二〇〇七年五月八日
一抄有文化的人写的东西就需要给自己扫盲:1)舳舻蔽水:舳:船尾。舻:船头。指船首尾相接,数量很多。亦作“舳舻相接”。“舳舻”读zhú lú。2)耿光:光明;光辉;光荣。
整个什刹海的三个“海”景色都很美,或者说差不太多,我个人还是觉得西海和后海更舒服,因为人少,可以只是安静的溜达,前海的人太多了,闹腾。已经很多年没有晚上去过什刹海了,过了那个年纪吧,也没有合适一起溜达的人。记忆里有很清晰的一个画面——是刚毕业的那些年里,晚上跟同事一起去逛后海,坐在岸边的栏杆旁(那时周边的酒吧还能把座位摆在外面,现在早就不能了),吃着煮花生、喝着啤酒、看湖边的灯红酒绿,是春风、夏风还是秋风沉醉的晚上已经不记得了……
刚想说自己最近产量很高,基本一天一篇儿呢,结果这篇儿就拖后腿了,但凡是需要查东西就慢,外加这篇儿还有两大段碑文,每每觉得不要这么费劲吧,但每每写到那儿还是会没完没了的查,只是,以我这个水平,查也就查个皮毛,有时候甚至没法判断自己查到的是不是准确,所以也就只敢写放点儿皮毛的上来。不管怎么样,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感觉真的很好。睡去了!